【温州日报】十年潮起潮涌:“海之梦”与这片海的温柔约定 | |||||||
| |||||||
本报记者 潘培期 在平阳县蜿蜒的海岸线上,潮水涨涨落落,但总有些身影与浪花同行——来自平阳县海之梦海洋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每逢闲暇时间总会奔向大海,他们会弯腰拨开贝壳拾走其中的烟蒂;用垃圾夹去够随潮水起伏的塑料瓶;一点点剥离缠在礁石缝隙里的渔网碎片……待他们拎着鼓鼓囊囊的垃圾袋离去,退潮后的滩涂也露出越来越干净的肌理。 平阳县海之梦海洋环保志愿者协会自2014年诞生至今,已在潮起潮落间走过十个春秋,他们以守护者的姿态,在滩涂上写下一段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故事。 潮起: 一颗公益的种子落在蓝海之畔 2014年的一天,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的办公室里,几名工作人员在闲聊时谈到,他们在海边常常看到漂浮的塑料袋、被海浪冲上岸的塑料瓶,身边的孩子对“赤潮”等海洋环保知识几乎一无所知,还有海钓爱好者常常打电话告知他们,“这片海域的垃圾又多了,钓鱼时总能钩到废弃的渔网和塑料碎片”。 “所以,除了日常工作,我们还能为这片海做点什么?”全省第一支海洋环保志愿者队伍,就在这样朴素的念头里诞生了。彼时在浙江,海洋环保理念像是刚探出头的嫩芽,“当时海南的‘蓝丝带’海洋环保协会组织开展海滩清洁行动、科普讲座,办得有声有色,一度成为我们学习的标杆。”平阳县海之梦海洋环保志愿者协会现任执行会长陈威回忆道。 陈威是协会最初的发起人之一,在他印象中,最初的会员多是原海洋与渔业局的同事。“机构改革后,我们虽然被分配到不同的行政部门,但都一直选择继续留在协会,”陈威感慨道,“我们就像被洋流带向不同海域的航船,但始终朝着同一个灯塔航行。” 后来,越来越多有志之士加入协会,一起向光而行。“我们没有刻意对外招募,全凭口碑相传,不到两年,队伍就壮大到近200人。”其中有海钓高手、专家摄影师、企业员工、退休人员以及一些渔村村民。他们有的觉得“捡垃圾也是积德”,有人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发挥余热”,也有自小在海边长大的,出于对大海的热爱加入协会。 潮涌: 把“海洋环保”的理念种进人心 “让每一朵浪花都清澈,让每一粒沙都干净。”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海之梦”专门组建了一支巡查队伍,他们就是海岸线上最敏锐的眼睛。“巡查队伍里最多的就是渔民和海钓爱好者,他们一旦发现赤潮、污水异常排放以及海洋污染事件,就会拍下来、标个位置,发到微信群里,我们很快就会将其整理成材料,上报给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处理。”陈威强调,赤潮对贝类影响极大,此前曾多次出现民众因食用赤潮期贝类导致的中毒就医事件,因此他们一旦发现赤潮,就要及时上报,由相关部门告知公众暂停食用贝类。 除了警惕赤潮、污水排放等隐性生态威胁,“海之梦”还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垃圾,那是另一场需要持久攻坚的“战役”。 “我和南麂的约会”——这场持续多年海滩清洁行动背后,就藏着志愿者们最实在的坚持。每年,“海之梦”都会组织上百人登上南麂岛——从清晨到日暮,他们每人拎着垃圾袋、举着垃圾夹,沿着海岸线绕岛清理每一片沙滩、滩涂,深入十余个村庄的每一条路,将散落的垃圾一一捡拾干净。 陈威表示,最动人的不是捡了多少垃圾,而是有人跟着你一起弯腰。 另外,“海之梦”还邀请海洋领域的专家,面向南麂岛岛民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比如,由养殖专家讲解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进行尾水处理的动态监测与跟踪监测技术培训。同时,针对岛上存在生活污水部分直排、部分经简易处理但仍有污染风险的问题,“海之梦”请来温州大学的教授进行科普,并引导岛民完善尾水处置设施。 当“海洋环保”的理念在岛民心中悄悄扎根之时,“海之梦”组建特色讲师团也带着“蓝海课程”深入校园、社区与企业,让环保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里破土而出。 “同学们,你们看那些比沙子还细小的颗粒,就是海水里的微塑料,它们会悄悄钻进鱼的肚子,可能某一天就爬上我们的餐桌……”“海之梦”组建的讲师团吸纳的大多是专职老师、具备丰富海洋环保知识的专家,他们会把海洋环保知识编成儿歌,会引导大家画出赤潮形成的示意图,会给小朋友讲“小海龟被塑料袋缠住”的故事,会带领成人、高年级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海水里藏着什么”……这些“蓝海课堂”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将“海洋保护”的理念撒向天地,然后带着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回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