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海上大花园 黄沙变黄金
发布日期:2025-08-21浏览次数:

■ 本报记者 谢甜泉 通讯员 王俊

八月的洞头,海天一色,东岙沙滩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炽热阳光下,澄澈的海湾像一块碧玉,波浪轻轻涌动。套着泳圈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光着脚丫在柔软洁净的金色沙滩上开心嬉戏,开启一场夏日狂欢。

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东岙沙滩嬉戏,东岙村党支部书记洪求伟脸上乐开了花:“多亏了海湾整治修复了沙滩、建设了广场,如今村民夏天卖小吃、游泳用品,摊位月租金达800元,冬天可以做鱼鲞,每年每户收入有十几万元。”

在洪求伟的回忆里,这里曾又脏又臭,“以前,洗衣服、洗菜、冲厕所的水直排沙滩。村里三间两层的房子,一年2000块租金都没人要。”翻出当地的老照片,满是碎石裸露、污水横流、岸线破碎的场景。那时,村民为了生计,填海造地、挖沙盖房。村民以养殖和捕鱼为生,但环境污染、渔业衰退,不少人只能外出打工。

得益于生态治理,小渔村迎来美丽蝶变。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契机,洞头区全力修复东岙沙滩岸线,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岸线运营养护,承担沙滩、海域岸线日常保洁及定期修复补沙责任。洪求伟见证了这片沙滩的转变。“现在产业结构大变样,村里不见了渔船,却多了民宿、商铺。”洪求伟说,看到家乡环境变美了,外出打拼的村民纷纷回乡,常住人口从700多人增长到1400多人。目前东岙村有民宿108家,商铺、餐饮55家,直接带动村民就业700余人,经济总产值1.2亿元,实现了“黄沙”变“黄金”的美丽嬗变。

东岙沙滩的成功修复,正是当地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洞头坚持“海上花园”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对标“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积极探索创新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启动“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拓展“碧海蓝天”向“金山银山”的“两山”转化通道,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美丽海湾、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等20余张国字号生态“金名片”,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海岛振兴新路径。

美丽海湾滋养了生态渔业。通过蓝色海湾一期、二期整治行动,洞头打造破堤通海、渔港疏浚、生态海堤、退养还海等标志性工程,完成15个沙滩、卵石滩修复,建成23公里亲海廊道,种植百亩柽柳林、千亩红树林,湿地新增常驻候鸟56种;打通瓯江口鱼虾洄游通道,累计放流超10亿单位,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美丽海湾建设也带动了文旅热潮。花岗岸线曾经废弃不用的海岸堤坝,通过生态修复等方式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中屿等到你”网红堤坝,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天地为幕山海为景,联动船、岸、坝打造的全国首个海上实景船体演艺秀《向洞头》,再现百岛渔民千年踏浪的精彩故事。打造主题游轮海上游、低空游航线等“海陆空”矩阵,开展沙滩追光音乐露营季、跨年烟花秀等主题文旅活动,2024年吸引游客400万人次,盘活古村落形成白迭、花岗等15个精品民宿村,使集体资产增值20倍,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9∶1。

美丽海湾的价值日益凸显,引青年上岛迸发创意火花。小长坑的田野间,“稻田咖啡+研学”的组合让都市人找到返璞归真的惬意;南塘湾OH趣赶海乐园,沿着堤坝搭建的咖啡馆将成为欣赏海景的新据点;鹅卵石滩上的“蔚蓝计划”集装箱咖啡店开业后,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地……年轻、时尚的百岛洞头正吸引八方游客领略“国际生态旅游岛”的独特魅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