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城市核心处 有座生态园 | |||||||
| |||||||
■ 本报记者 王艳琼 通讯员 许航 从空中俯瞰温州市区,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水网间有座座小岛,这便是三垟湿地,宛如绿宝石般嵌在温州城中。近日,温州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也让三垟湿地再次汇聚世界目光。 “现在,湿地成了市民家门口的休闲乐园,不仅能观赏生态奇观,还能体验水上活动。”温州生态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如此赞叹三垟湿地。2018年国庆,三垟湿地初步开园,迅速成为城市“绿色打卡地”。2023年12月三垟湿地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4年底,湿地游客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 地处温州大都市核心,三垟湿地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地势开阔,拥有161座岛屿和138条河道,连接大罗山脉,“城市绿肾”的地位不言而喻。 而在十几年前,这里还称不上城市“绿肾”。由于长期受农业开发、人类活动影响,三垟湿地绝大部分区域一度不具有湿地特质,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生活用水、企业污水都排到河道里,河水脏得很。”瓯海区三垟街道原居民陈彩松回忆。 转折始于2005年,温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生态园保护建设。温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彼时湿地范围内有9个村子、近1.5万村民、1万亩农用地和1000多家企业,为保护好湿地,当地谋划整村搬迁工程,为生态修复腾出“一张白纸”。“一开始这里的人们不太乐意,但考虑生态保护,大家陆续搬了出去。”陈彩松说,这个决定没有错,现在河水清了,前来观光的游客多了,他回到园区后还找到了工作。 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2017年起,温州生态园通过“项目中心制”方式,在投融资、征地安置、生态治理、景区提升等方面全面推进;2021年,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与温州大学签约成立温州大学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以科研赋能湿地生态保护;2024年,三垟湿地生态示范片和小微湿地获评浙江省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如今,湿地让鸟类、两栖动物自由栖居,重现了水乡泽国的千年诗意,还成为全省首批12大观鸟胜地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与2003年生态本底调查数据对比,三垟湿地内维管束植物目前有794种,增加634种;鸟类记录发现有156种,增加105种;湿地浮游动物70种,比治理前翻了三番;湿地水质全部达到Ⅳ类以上,Ⅲ类水占比已突破60%,部分水域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 “现在我们从岸上看水,水下植物清晰可见。”提起今天的湿地公园,温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很自豪,“这份底气来自我们生态保护久久为功。”依托湿地的治理成果和优良生态,园区将湿地保护建设与文旅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打造集生态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央湿地。不久前,三垟湿地最新的单元详细规划获批复,将对片区功能定位、空间、交通等再优化再布局,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进一步实现“园城融合”新场景。 眼下,“温州绿心·生态三垟”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文旅综合开发项目还在有序推进,湿地持续放大“生态+”IP效应,举办宋韵文化周、瓯柑集、自然集、水上运动赛事、自然研学等品牌活动,让市民共享这片绿色空间。随着三垟湿地的持续焕新和温州城市建设进程,一个以湿地为核心的环形都市生态圈正逐渐显山露水,成就温州大都市的绿色未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