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温州擦亮生态底色推动产业升级 | |||||||
| |||||||
本报讯 (记者 王艳琼 通讯员 周洛嫣) 盛夏时节,温州“海风”正劲。在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内海缆行业龙头之一中天科技的海缆项目建设火热;在苍南县,远景零碳产业基地正在抓紧打造;在洞头区,温州风电产业园已经投建……截至目前,温州已布局17个海上风电项目,规划容量超2000万千瓦,占全省50%以上。作为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部分,海上风电发展态势喜人,透露出温州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号。最新数据显示,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达32.8%。 温州产业布局发生结构性转变,与生态治理、绿色转型、节能降碳等工作密切相关。2005年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温州从系统治理到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温州坚守生态底线以点带面统筹整治,一方面狠抓污染防治,通过管控重点区域、治理重点行业,实现环境质量攀升;另一方面推进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20年来,温州开展四轮重污染行业整治,累计关停淘汰、规范提升企业2万余家,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3000余家,让良好环境成为生态富民、融合发展的动力。 系统治理重塑城市生态。以瓯江两岸生态治理为突破口,针对曾经的龙湾区合成革产业“小作坊”式粗放发展,温州开展两轮集中整治,关停196条合成革生产线,对印染、化工、铸造等行业进行系统性转型升级,引进合成革固废处置中心、合成革浆料废桶清洗规范点,联合84家相关企业构建环保在线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改善后,腾笼换鸟推动地方产业升级,而今中国眼谷、北斗基地等众多高新产业在龙湾区集聚。 生态优化也推动城市面貌焕新。温州三垟湿地投资50亿元整体搬迁污染源,并从瓯江引入活水构建水循环系统,最终让161座岛屿重现“芦苇荡里听鸟鸣”的景致;洞头区2016年开展“蓝色海湾”整治,采用“退养还海+生态增汇”的组合拳,让曾经贫瘠的滩涂重新成为青蟹、跳跳鱼的乐园。如今,该区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密度较整治前增长37%,伴随旅游业发展,民宿收入同比增长65%。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经济转型升级在于有效构建“生态筑基、产业赋能”的价值转化体系,温州打牢生态基础逐渐找到“财富密码”。 以文成县“水经济”发展为例,县域出境水质保持在Ⅰ类水准,当地不满足于“卖矿泉水”,而是打造了“三级价值链条”:上游保护水源地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刘伯温故里景区,全县年接待游客超470万人次;中游建设水经济产业园,重点招引食品饮料头部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下游发展“水经济”,品牌化经营包头鱼,2024年珊溪水库渔业年产量超20万斤,稻渔综合种养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0元。 生态底色持续擦亮,催生绿色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温州大力推动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万亿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7%,居全省前列。通过持续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十四五”前四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8%。目前,温州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4家、绿色园区3家、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园区型试点7个,累计推动9个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进入国家库和省库,入库数量居全省第一。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带来全民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如今的温州,8700多名环保志愿者活跃在城乡,企业环保联盟探索“共享治污”模式,鹿城16家鞋企共享环保集中治理设施后,设备投资减少60%,每家企业年节约12万元以上。温州“环保e企管”平台覆盖1.2万家企业,通过用电量、排水量等数据交叉分析,精准开展环保服务…… 20年来实践证明,生态治理久久为功。不久前,温州成功获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站上新节点,温州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续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