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十八年守护,超二十万人享生态红利
发布日期:2025-07-07浏览次数:

本报讯 (记者 金朝丹 永嘉融媒记者 张诚) 昨天,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创建浙江省首个‘零污染村’,守护楠溪江”入选2025年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是首批入选案例中唯一的民间组织。

“过去我们很穷,穷得只有一条楠溪江;现在我们很富,因为我们有一条楠溪江。”当天,该协会会长杨建南同国内外嘉宾交流自己和团队18年守护“母亲河”的经历,探讨美丽中国建设和“两山”转化的实践路径。

依托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670.76平方公里,包含800多个景点。自1988年实行楠溪江保护以来,永嘉历届政府以“最严”制度护水,严格控制楠溪江中上游发展工业,立法施行《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

但随着楠溪江旅游业快速发展,政府力量显现不足。为保护母亲河,2007年,杨建南和生活在楠溪江沿岸的陈飞、潘智化3人,牵头组建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这是永嘉县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

从最初的岸边捡垃圾,到创新承担楠溪江30公里的包江保洁,再到集巡江监督、生态宣讲、游泳劝导、水质监测的常态化工作模式,该协会在生态护江中不断推陈出新。如今,协会成立保护楠溪江公益基金,志愿者队伍达33支,队员4500余名。

污染在水中,根源在岸上。协会以源头村为试点,打造全省首个“零污染村”。2018年前,源头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如今蝶变成为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示范村。“村民们陆续回村,开农家乐办民宿,家门口做起生意。”协会副会长、源头村党总支书记陈小静说,美丽家园吸引游客如云。据统计,目前楠溪江中上游有20多万百姓分享到生态红利。

在枫林镇枫二村,“80后”姐妹徐静静和徐瑞芳回村,经营“舟里”咖啡,旺季日营业额超万元;在岩坦镇,“00后”戴炳荣大学毕业回乡承包150亩荒废茶园,用“生态茶”打开茶产业年轻态新市场;云岭乡“楠溪云上”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已投资19.2亿元,通过村集体资源入股,村民成“股东”,实现“共富共享”。

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双重守护,让楠溪江中上游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Ⅰ类、Ⅱ类标准。永嘉县连续7年跻身全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2024年,永嘉接待游客2271.15万人次,连续两年春节期间百度地图客流热力指数全国景区第一。

“刚开始,村民不理解,现在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杨建南坦言,18年坚守,只有一个想法:“建设美丽家园,责无旁贷。”

从“共护”到“共富”

18年如一日,永嘉数千名绿色环保志愿者身体力行,守护“母亲河”楠溪江。在政府和民间合力下,绿水青山成为楠溪江两岸百姓共同富裕的最亮底色。从“共护”到“共富”,“两山”理念在楠溪江有了生动实践样本。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阐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楠溪江在“护江”与“富民”的辩证转化中,给出了生动的注脚。

生态保护中,法律法规、政府作为是决定性因素。但政府行为往往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河道交错不可能做到行政力量的无所不及,而绿水青山的守护,却不能百密一疏,任何河道出现污染,都可能导致生态的整体性破坏。在这个背景下,民间自觉的力量不容低估。

政府以立法、严控工业发展筑起生态屏障;民间力量则以其特有的韧性和温情,用“柔性之网”填补“刚性治理”的缝隙。一个个志愿者,就这样长年累月活跃在楠溪江的各个角落,实现了对政府职责的补充,在制度之外再筑防护栅栏,潜移默化中,“共护”成为两岸百姓的自觉。

民间韧性嵌入绿色发展肌理,环境好了,一江清水所映照的,不仅是澄澈碧波,更是“家门口鼓起钱袋子”的富足图景。这些年,楠溪江旅游业、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发展,就足以证明生态呵护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产出,可以勾勒出一条“护江—升值—反哺”的生态价值链条,绿水青山由此成为百姓共富的“靠山”。

说到底,只有“共护”,才能绿水长流、青山常在。因此,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的实践,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层密码。这密码在于政府引领与民间力量激活,形成双方互动、同频共振;这密码更在于生态账本与民生账本在乡土中的统一,当村民成为绿水青山的受益者,就会成为守护者,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便拥有了最深厚的基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