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一群人治水护绿的足迹 | |||||||
| |||||||
本报记者 潘培期 在平阳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董希战的记忆里,儿时的溪水,就像一面流动的镜子。“那会儿,阳光能直接扎进水里,把溪底的鹅卵石照得清清楚楚,鱼儿好像浮在空中游来游去,溪水舀起来就能喝,入嘴凉丝丝的。” 后来,董希战眼睁睁看着油污在水面弥散开,花花绿绿的垃圾在水中沉浮,昔日倒映着天光云影的“镜面”渐渐蒙了尘。“我希望能回到小时候,山清水秀的旧时光。”平阳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的故事,就是从这份对旧时光的执念里开始。 从一个人的环保主义 到一群人的绿色坚守 2014年夏天,伴着烈日和蝉鸣,董希战蹬着单车一路北上,往返600多公里,走了10天。“我从平阳出发,一路到诸暨、杭州,就盯着河道看,留意那边的环境,跟咱们这儿比一比,看有没有污染,有没有人乱扔垃圾。”路上,看到垃圾,他就顺手捡起来,看到乱扔垃圾的人,他就举着传单讲环保知识。 带着一路的感受和触动,董希战回温后,就联合公益伙伴共同创立了平阳县环保志愿者协会。“我们就是一群‘草根’,虽然一起参加过义工队、参与过爱心顺风车项目,但对如何系统性开展环保工作、规范化地组织志愿服务,心里都没底。” 于是,他们一边查资料学经验,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从河道边捡拾垃圾、向村民普及环保知识做起,一点点摸索适合平阳本地的环保志愿服务模式。然而,在他们前行的路上,质疑声像“身后的风”,一路追着他们。有人见他们捡垃圾,当面就直撇嘴,还有人高声嚷嚷“你们搞什么名堂”,就连家里人也不理解他们。 董希战也不辩解,只是继续做一个“清道夫”,他把自己清理过的河道拍给家人看,把垃圾堵塞河道导致积水的事讲给他们听……这些画面和背后的故事,慢慢敲开了身边人的心房,最初的志愿者都在慢慢影响身边的亲朋,队伍就这样一点点壮大起来。 2015年,董希战发起了“大手拉小手”活动,协会空前热闹起来,成百上千的孩子加入其中——周末的公园里,常有小小的身影踮着脚,够树枝上的塑料袋;放学后的小区里,有稚嫩的童声在叮嘱居民:“这个香蕉皮是厨余垃圾,我们要扔到绿色的垃圾桶里!” 随着影响力慢慢扩大,渐渐地外界的支持多了起来——县生态环境局、农业局等政府部门伸出了援手,划拨专项经费;爱心企业主动对接,免费制作传单、环保公益牌。 曾经如影随形的质疑声,也渐渐被风吹散。 从日常的守护环境 到与污染为敌的日夜蹲守 上午10点半,日头正盛,阳光直射而下,铺满东塘河河面。河畔,平阳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统一身穿绿色文化衫,或者手持垃圾夹探入水中夹起被浸透的纸箱,或用垃圾夹拨开岸边的纸杯,“解救”困在其中的塑料瓶……从晨露未晞到日头正盛,志愿者一点点剔除河道上的“杂质”。 与鳌江流域不同,海岸线上藏着更多风浪。“海边风烈、浪头大,一步没站稳就可能被卷走。”董希战告诉记者,每次组织海岸线保护活动,他们都要提前查潮汐表,看风力等级,“要像老渔民一样敬畏大海的脾气。” 志愿者会沿着海岸线,捡拾塑料瓶、泡沫块,还有被海浪冲上岸的渔网碎片。更多“够不着”的海洋垃圾,则要依靠渔民出海打捞。因此,平阳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还展开了面向渔民的宣讲活动,提升海洋垃圾清理效率。 桶边的垃圾分类督导,是协会“环保征程”中最漫长的坚守。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遇到不耐烦的居民,但志愿者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就像藤蔓慢慢爬上居民的“心墙”,随风洒下环保的种子。 还有些“战役”是隐在夜色中的。“2016年,我们接到举报,萧江一个村里有人偷偷焚烧油漆桶,气味非常刺鼻。”接到举报后,志愿者不顾夜风凛冽,连续蹲守了五个夜晚,用冻得发僵的手指拍下三轮车的车牌号和涉事企业的位置。 志愿者守护环境的方式各异,但奔赴的使命相同。年复一年,漫长坚守的毅力,深夜追踪的勇气……平阳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追上了“旧时光”里的河流,也追到了新时代的山清水秀。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