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 ||||
|
||||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全力冲刺“十四五”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温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抓重点,攻难点,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聚焦污染防治关键领域,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坚决打好标志性攻坚硬仗。一是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攻坚行动。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推进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911个年度任务完成599个,完成率65.8%。深入开展“宁静小区”示范创建,第二批60个“宁静小区”平均建设进度达到80%以上。实施面源污染整治攻坚,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建设工地1703处、整改扬尘隐患问题609个,跨年度推进全市741家印刷行业企业集中整治。全市域限行国三柴油货车,淘汰国四及以下柴油货车3719辆、年度任务完成率82.6%,淘汰注销老旧柴油非道机械1090台、完成率64.1%。1-5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31.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9%,AQI优良天数比率94%、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二是开展断面水质整治提升攻坚行动。“一点一策”实施蒲岐、东水厂、永中、朱家闸断面专项治理,强化重点断面水质预警提醒,严控汛期污染强度,统筹推进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治。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扫雷”专项行动,分类推进1344个问题排口整治提升。瓯江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选第三批省级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培育名单。开展全市易反弹河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市县联动落实35条返黑返臭风险河道整治提升。1-5月,全市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交接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均达到省对市考核目标要求,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87.5%、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三是开展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入海河流(溪闸)总氮总磷浓度控制,1-5月,4个国控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达到二类目标,5个国控入海断面总磷浓度达到控制目标。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核查整治备案,强化动态闭环管理。大力推动“蓝色循环”模式复制推广,累计建成蓝海驿站7座,引入蓝色工厂2家,典型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郭芳副部长批示肯定,亮相央视新闻频道“美丽中国”特别节目。 (二)优服务,促发展,绿色经济焕发新动能。立足职能定位,积极主动融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一是抢抓增量项目资金。文成EOD项目新增进入国家库,泰顺项目进入省级库,全市累计入库项目达到9个、数量全省第一,入库总投资额175.3亿元。生态园EOD项目全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签约项目,洞头项目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推广名单。龙港“天空地海”生态环境感知及AI应用体系建设项目入选新一批省“811”生态环境治理重大项目名单。承接“两重两新”政策红利,累计完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提升项目69个,投资125.7亿元。二是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承接省厅“AI+环评”改革试点,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证“评证一体化”智能生成试点, 开发投入使用“生态环境行政审批一件事前期咨询系统”,进一步释放行政许可改革增值红利。出台生态环境领域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推行“轻违轻罚免罚”柔性监管,营造良法善治、包容审慎法治环境。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梳理24项年度涉企检查任务,全面落实“亮码入企”、合并检查、“双随机”抽查、跨部门事项联合实施(委托实施)等规定要求。1-5月,全市生态环境涉企行政检查频次同比下降四分之一,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检查率达60%以上,对887家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实行“无事不扰”动态管理。三是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聚焦企业所急、发展所需、环保所能,出台《温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全力支持温州民营经济稳进提质。统筹调配全市排污权储备资源,优化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1-5月,全市排污权出让成交资金到位企业593家,出让收入金额5347万元、同比增长187%。主动靠前服务保障“千项万亿”“两重两新”项目,专班推进三澳核电二期、温州机场三期、温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全省率先启动碳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携手国网温州供电公司打造双碳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以“技术攻关-场景示范-制度供给”赋能温州“双碳”实践。 (三)补短板,守底线,督察执法取得新成效。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举一反三,以突出生态问题整改带动环境质量系统性提升。一是问题整改坚决有力。用足用好“一县一清单”交办、定期调度、晾晒通报、领导挂钩、帮扶督导、“双领办”销号等系列组合拳,压茬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截至目前,20个反馈问题完成整改10个,其中5个已通过省级核查;418件交办信访件完成整改399件、完成销号382件。洞头青山岛、乐清西门岛生态破坏,泰顺华东大峡谷水土流失,泰顺友谊水库,永嘉楠溪江水源地民宿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执法效能稳步提升。坚持用数字革命破解监管难题,开展省级深化非现场监管试点工作。1-5月,全市累计安装工况监控企业5500余家、发送异常告警5万余条;“环保e企管”应用累计为全市2.9万余家企业建立环境健康电子账户、领码率98.78%,开展线上预警提醒5154次,引导企业自查体检4135次,推动实现环境执法从传统“人海战术”向现代“智慧监管”转变。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1-5月,全市立案处罚150件、罚款1840万元,办理环境信访投诉1606件、同比下降28.34%,信访立案率2.19%,下降率、立案率均居全省前列,全省系统唯一获评全国“两打”行动表现突出集体。三是风险隐患出清见底。开展重点领域环境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排查环境风险源1042家次,发现隐患问题685个,完成整改662个,建立健全化工园区多级防控体系,全市连续68个月保持一般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零发生”。启动县级水源地水质专项调查,强化蓝藻水华应急防控,及时妥善处置泽雅水库、桥墩水库藻类异常增殖问题和水质异常问题,全力保障饮水安全。深入推进废旧放射源“清零行动”,加强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检查,开展辐射“三同时”验收评估抽查整改,坚决筑牢辐射安全防线。 (四)争示范,创标杆,美丽温州擦亮新名片。紧跟全面深化美丽浙江建设重大部署,加快形成富有温州辨识度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成果。一是美丽单元联创迈出坚实步伐。全省率先开展全域美丽海湾建设,推动苍南渔寮湾、瑞安北麂列岛诸湾、乐清湾-温州段申报国家级美丽海湾和省级美丽海湾建成单元。温州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成功突围,最终作为全省唯一推荐项目上报国家相关部委。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和美乡村。美丽温州融媒矩阵制作推送短视频及各类图文信息528条、播放阅读122万人次,美丽温州建设的认知度、参与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二是无废城市建设走出温州经验。打造可视、可感、可学的无废建设示范样板,生态环境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刊发温州“无废生活精品体验带”建设典型做法,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向《巴塞尔公约》190个缔约方推送温州“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出台实施的全国首个《小微危险废物收贮运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年报,生态环境部在无废城市建设专题培训会上推介小微危废收运温州模式。瓯海区电镀行业新污染物(全氟化合物)全链条监管体系试点项目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试点清单。三是环境健康试点探出特色路径。探索开展环境健康友好试点建设,成功入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城市儿童活动空间健康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城市,制定出台《温州市环境健康友好细胞建设评估指南》,成为全国首个环境健康友好领域社会生活生态单元评估指南。四是改革创新工作抢出先行优势。建立生态环境系统“小切口、大撬动”改革项目库,系统谋划49个改革项目的施工图、时间表,分批分类抓好推进落实。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样品唯一性标识和封志工作入选国家试点,全省率先部署水质自动站无人机巡查系统,申报海岛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工作,启动市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试点建设。深入挖掘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应用场景,龙港“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入选全省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应用场景首批目录清单。人工智能、卫星遥感、高空瞭望、智慧监测监管等一批新技术新手段加速普及应用。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突出重点、紧盯关键,全力以赴、满弓紧弦,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温州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贡献更多力量。 (一)紧抓快干,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咬紧牙关、争分夺秒,按照9月底前全面完成的时序要求,高标准、全链条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抓好重点区域严管严控,盯死看牢工地扬尘污染问题,开展制鞋、包装印刷行业VOCs高值污染问题和机动车检验机构弄虚作假问题集中整治,完成三大减排项目911个,淘汰国四及以下柴油货车4500辆,建成“宁静小区”60个。在坚决守住PM2.5平均浓度较上年稳中有降、不出现重度以上污染天气底线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二是打赢碧水澄清战。紧盯上半年水质未达标和不稳定的国省控断面,深入排查起底影响断面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和各类水环境风险隐患,一点一策、分级分类抓好整治提升,确保12月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1344个,瓯江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创成省级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70%城镇建成区内问题工业污水管网完成提升改造,着力提升控源截污实效,严防河道水体返黑返臭,力争国控、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深化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善蓝藻水华应急预案,确保全市县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坚持以“蓝色循环”模式破解海洋“治塑”难题,新增建成“蓝海驿站”5座,推动实现海洋垃圾市场化、资源化、产业化治理。三是打赢净土清废战。完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落实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按月开展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核算,严查违规供地问题,确保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开展“一区两场”地下水重点污染源问题整治,加快推进瑞安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控源断源工作。持续深化固危废综合治理,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落实飞灰资源化利用,力争完成危废“趋零填埋”考核目标。培育建成一批无废集团、无废街区,开展年度“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评比。高质量完成瓯海电镀园区新污染物治理国家试点任务。四是打赢问题清零战。严格按照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要求,高标准推进点上问题彻整彻治、面上问题举一反三,确保今年年底前,20个反馈问题完成整改15个,418件交办信访件完成410件,加强正面典型、成效亮点总结提炼,争创省委“七张问题清单”示范案例。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国家和省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拍摄、华东督察局和省委督察办常态化明察暗访等各类督察检查迎检准备,动态清零历史遗留和卡脖子问题。五是打赢精准执法战。紧盯移动源、第三方、涉危废等重点领域,聚焦弄虚作假、偷排偷放等恶意违法主观行为,靶向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惩恶劣违法犯罪问题,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推进省级深化非现场监管试点工作,开发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自动分析输出违法线索,进一步解决传统检查“查不全”“看不透”“跟不住”的痛点难题,提升执法工作精准度、时效性。建立健全跨省域、跨市域环境应急协作机制,强化环境应急协同响应保障能力。加大环境信访初信初访化解力度,集中解决一批群众身边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二)精准施策,打好温暖营商组合拳。一是增值化服务暖企。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深化“浙里环评”场景应用,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证“两证审批合一”智能改革试点,在审批“减”出效率上持续发力。完善生态环境行政审批一件事咨询运行机制,搭建便民惠企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环评领域涉企第三方服务机构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动真碰硬查处一批违纪违法典型问题,纠治一批中介服务歪风乱象,完善一批行业监管制度机制,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廉洁高效的营商环境。依法合规推动排污权要素向重大项目、优质项目调配倾斜,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初始排污权核定,强化海洋倾废扩容选划,全力服务保障“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实施。二是规范化执法助企。全面推行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综合查一次”制度,严格落实“同一企业年度现场检查频次不超过两次”硬指标要求,严禁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对管理对象的无效扰动,最大程度激发企业主体内生动力。迭代升级环保“e企管”应用,上线“浙里办”企业服务端,动态提醒违法风险,及时推送整改建议,引导企业自查自纠,优化涉企监管预警服务体验。落实柔性执法“三张清单”制度,加强技术帮扶和政策引导,更好支持合法合规企业安心发展。三是低碳化转型优企。多层次多领域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开展县级减污降碳协同指数评价,加大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标杆项目培育力度,支持引导本地企业开展减污降碳技术改造,争取更多碳减排量和碳汇量纳入省级碳普惠平台。加快推进双碳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全市碳资产评估管理,摸清碳资产底数,拓展碳资产变现渠道,支撑涉碳领域创新实践。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评级,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增强优质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引领示范,打造美丽浙江先行地。一是提升绿色发展支撑力。抢抓绿色金融政策窗口期,力争下半年新增1个以上EOD入库项目,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形成良性发展机制。精准把握上级重点支持方向,推动各地谋划争取中央污染防治资金储备项目,撬动落地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衔接争取“两重两新”政策红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全面收官第二轮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二是提升美丽温州影响力。扎实推进“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积极组织苍南渔寮湾、瑞安北麂列岛诸湾、乐清湾-温州段申报国家级美丽海湾和省级美丽海湾建成单元,绘好人海和谐“富春山居图”;全力争取全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试点,新增建成3条省级美丽河湖,加快打造拥山面海的现代化美丽河湖示范标杆;完成7个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分年度梯次培育创建国家级美丽乡村先行区,织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系统总结温州“两山”理念生动实践,精心开展2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奏响“两山”乐章,讲好温州故事。完成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谋划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建设,高质量建成三垟生物多样性友好湿地,在温州,邂逅万物共生之美。三是提升环境健康渗透力。因地制宜探索环境健康试点建设特色路径,推动瑞安全域开展环境健康友好创建,引导“华峰系”培育新材料环境友好产品;推动鹿城培育创建社区型环境健康友好细胞,实施辖区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监测;推动乐清开展包装印刷行业企业环境健康友好评价管理体系调研,着力打造环境健康民生优享金名片。四是提升改革创新牵引力。开展新一轮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大走航车、红外热成像、无人机、FID、移动源等科技装备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问题线索识别准确率和案件转化率。持续做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后半篇文章”,打造园博园市级生态修复基地,构建全市替代修复项目库,提升损害赔偿综合效应。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挖掘拓展“AI+环评”“AI+治水”“AI+执法案件办理”等特色使用场景,为守护绿水青山装上“智慧大脑”。开展监测样品唯一性标识和封志试点建设,谋划人工智能监测实验室项目,打造全省自动站AI运维项目示范站点,优化调整“十五五”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