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城市废料变身“绿色财富”的海螺星创答卷
时间:2025-04-08 09:02:10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生态环境局 字号:[ ]

本报记者 张晨

近日,在龙湾区括苍中路的建设工地上,一块块青灰色的路沿石正被整齐铺就,它们看似寻常,却承载着一个颠覆性的“秘密”——这些石材的前身,是曾被视作城市疮疤的建筑淤泥与工程渣土。如今,温州海螺集团旗下浙江星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全国首创的淤泥制石技术,将城市固废淬炼成生态建材,用科技之手在污染与资源间架起金色桥梁,创新书写循环发展的绿色新答卷。

“无废城市”任重道远

当前,在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大宗市政固废(建筑淤泥、工程渣土、市政污泥等)综合处置和利用困扰各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无废城市”建设、“双碳”目标等重点指标。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每年约有4000万吨渣土固废产生,固废处理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让这些固废有“去处”、有“归途”,加强固废的综合利用就显得意义重大。

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份,市住建局联合10个部门出台了《温州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实施方案》,以此切实加强我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其中还明确鼓励企业联合科研力量研发并推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艺和产品规范化、标准化,扩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应用范围,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破解“固废围城”的难题多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方案。

“城市魔术师”让痛点变通点

在时代趋势和政策保障的双重刺激影响下,海螺集团旗下的星创环保积极响应,在这场城市代谢系统的革命中,星创如同城市魔术师点泥成石,在城市固废治理中,让痛点变通点。

“从我们产区门口的括苍中路,到瓯江路老港区口袋公园,从杭州钱塘东湖公园,到温州设计集团工业设计院景观附属项目,星创环保的无机生态石已广泛运用于市政项目。就在前不久,我们还承接了温州园博园的资源化再生园区建设任务,将充分利用园博园挖掘出来的渣土、淤泥、弃土来制作铺路石材,又重新用于园博园的建设。”星创环保常务副总裁邵璋告诉记者,目前星创环保一条无机生态石生产线可年处置8万吨淤泥固废,目前在温州和杭州地区已经建成15条生产线,今年将再新增50条生产线。

邵璋介绍,从装饰石材到路基填料,从抹墙砂浆到生物质燃料,星创构建起固废转化的全产业链。如在杭州富阳的生产基地,盾构泥经过纳米固化处理后,成为地铁隧道的优质回填材料;在龙港工厂,市政污泥经高温裂解变身生物质燃料棒,热值堪比标准煤。这种吃干榨尽的资源化模式,使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8%,为城市卸下每年千万吨级的生态包袱。

还有业内人士粗粗算过一笔账:相比传统工艺,用了“泥制石”建设的道路每公里可减少碳排放47吨,节约运输成本60万元。这样的绿色算术题,正在星创的全国50条智能化生产线上同步演算。

绿色发展的使命初心

从瓯江之畔起步的星创模式,如今已形成研发-转化-应用-复制的生态闭环,犹如蒲公英的种子,在各地绽放出因地制宜的产业之花。目前已经与上海、重庆、深圳、杭州、成都、绵阳、贵阳等城市达成项目合作。今年年初,雄安新区还与他们对接,希望能够帮助解决雄安到北京合计300公里隧道建设所产生的盾构泥处置难题。

“如果说最开始选择做固废再生产品,是我们传统企业向‘新’逐‘绿’的内在突破,那么随着我们的产品被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认可,并应用到城市道路、公园、便民设施等民生领域,我们更深刻感受到肩负着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海螺集团总裁邵少卿直言道。

今年2月,浙江省工程渣土常态化治理工作专班办公室(省住建厅)发文公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名单,星创环保“泥制石”项目成功入选,成为省内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的标杆案例。这更坚定了星创环保要走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之路的使命初心。

固废不是城市的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从生态包袱到城市富矿,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革命,星创环保用五年磨一剑的坚守,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架起转化之桥。当无数再生石材垒砌成新时代的环保长城,当盾构泥浆浇铸出低碳城市的根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革新,更是“两山”理念从理论到产业的生动实践。在这条变废为宝的征途上,星创环保正以科技为笔,以生态为墨,书写着属于循环发展的绿色故事。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