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 ||||
|
||||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和各方齐抓共管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以打造五大高地建设(“蓝天秀水”宜居高地、“高效增值”服务高地、“两山实践”转化高地、“减污降碳”创新高地、“勤廉并重”队伍高地)为目标,全力抓考核、攻难题、创品牌、树形象,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2024年我市PM2.5浓度24.7μg/m3,排名全省第5,空气质量优良率95.9%,排名全省第三;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6.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78.2%、排名全省第一;全市EOD入库项目增加到7个,数量全省最多;圆满承办长三角环保协作会议,易炼红书记、黄润秋部长、赵英民副部长均对我市筹备工作给予高度认可;连续第五年获评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第四次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 (一)转变工作理念,优化机制抓落实。环保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只有把责任压实压细,才能确保工作落实落细。2024年以来,主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推行督办机制,把水、气、土、督察整改等问题和任务,都通过督办单或提醒函的形式,直接发给当地党委政府,由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和督导督促,确保工作有效落实、责任传导到位,避免了环保系统内部的内卷内耗。 一是治水方面,严格落实水质三级三色预警机制,坚持关键节点水质“一日一测一报”,今年以来,共向市级河长和属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发送水质提醒函178份,市领导批示11次,开展现场帮扶督导50余次,此外还与水利、住建、执法、气象、排水公司等多个部门单位建立了联动治水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商合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市断面水质目前已经达到了省定考核目标要求,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二是治气方面,以减排、管控为发力点,以组织开展空气质量改善攻坚行动、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为抓手,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推进各项治气工作,提前四个月超额完成了3332个省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发布污染天气应对指令8份、环境空气质量和秸秆焚烧情况通报13份,编制实施22个“一区域一方案”,出台国三柴油货车限行方案,建成“宁静小区”35个,全力推动空气质量稳定向好、提质进位。2024年我市PM2.5浓度24.7μg/m3,排名全省第5,空气质量优良率95.9%,排名全省第三。 三是治土清废方面,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共发送督办单6份,督促指导各地按月开展用地安全核查,严禁出现违规供地行为,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在100%;成功打造了一批无废新名片,出台实施全国首个《小微危险废物收贮运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温州“无废生活”精品体验带荣获省“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称号,鹿城区蒲鞋市街道《创新构建社会共建的“无废社会”体系》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案例。 四是督察整改方面,上半年,迎来了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在迎检期间,我市立行立改推进典型案例问题整改的做法得到了督察组宋秀岩组长、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徐必久局长的充分认可;督察组交办我市信访件418件,其中重点件31件,均排名全省第六,实现预期目标,得到了张振丰书记的批示肯定。在整改期间,针对20个督察反馈问题和418件信访件,以及自查自纠发现的其他问题,我们主要推行的是“一县一清单”机制和信访件“双领办”制度,再通过滚动交办、定期调度、晾晒通报、实地督导等一系列措施手段,有效压实了各方责任,确保了整改的质量和时效。目前,20个反馈问题已按既定目标完成4个问题整改,现正在进行销号申请程序,信访件完成率88%、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二)深化改革创新,护航经济促发展。提速打造“全省第三级”是省委赋予温州的光荣使命,重点围绕服务绿色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做文章、下功夫,提高环保贡献度。 一是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方面,持续推进新一轮减污降碳城市型试点培育申建,省级城市型试点有望今年实现县级全覆盖。认真落实张文杰市长的批示要求,全力推进碳资产评估管理研究,出台全国首个《电力电气产品碳标签评价通则》团体标准,推动苍南循环再利用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立项,正泰电器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经过一年的试点建设,乐清初步形成了一套电镀园区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模式,8月份已经向部里提交试点成果并申报验收,力争把这套模式打造成为具有温州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二是高效增值服务改革方面,持续推进“多评合一”“多证合一”“轻微调整豁免环评”等改革扩面提质,试行许可容缺办理,压缩审批办理时限,助力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完成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首轮动态更新,科学指导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开展排污权跨区域交易改革试点,完成全省首笔排污权全要素跨区域交易。不断探索刚柔并济的执法模式,一方面,坚持精准执法、严格执法,2024年,全市立案处罚672件,罚款金额7073.1万元,环境信访同比下降21.99%,力度均居全省前列;另一方面,打造服务型执法新模式,在去年预警提示单行动基础上,今年我们全面推行“五书同达”“正面清单”“轻微免罚”等柔性执法机制,对887家正面清单企业减少现场检查540家次,正面清单企业数量占了全省四分之一,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 三是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方面,上半年,积极推动生态园EOD项目进入国家库,瓯海塘河、瑞安二期项目进入省级试点库,全市总入库项目数达到7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入库总投资额达到151亿元,洞头EOD项目还入选了全省生态环境领域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典型案例。同时,全力争取上级各项专项资金,今年我市已获得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2.40亿元,其中省级资金1.14亿元、创历史新高;文成、苍南、鹿城三个项目入选省“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工程名单,共获资金2000万元、资金额度全省第二。 (三)狠抓队伍建设,塑造环保新形象。党纪学习教育是一项重点任务,以龙湾分局违规违纪案例警示教育为抓手,集中性开展纪律教育,全链条抓实监督管理,不断涵养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一是日常监督方面,创新建立了系统内部督察制度,市局成立纠纪队,推行积分管理办法,专门负责全系统干部队伍日常检查,已开展各类纪律监督检查20次。通过强化正风肃纪高压态势,有效纠治了干部队伍的“作风病”,提振了“精气神”。 二是专项攻坚方面,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联合纪检组全力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作风整治,解决了一批行业性系统性突出问题:针对群众反映的“环评第三方服务机构环评报告编制时间长、收费多”问题,开展第三方服务机构专项整治,立案查处弄虚作假案件50个、罚款金额累计240.275万元;针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噪声问题,组织开展监督检查3547次,解决问题821个;针对固危废领域潜在风险,开展全市系统“三排查、一教育”专项行动,完善风险防控制度9项;针对办案质量不高问题,出台了案件办理流程和责任问效办法,切实强化执法办案责任心,守牢案件质量“生命线”。在专项整治带动下,全市系统进一步形成了干净干事的良好风气,目前已创成清廉站所50家、覆盖率71%,市局荣获清廉机关称号。 三是执法体制改革方面,根据省、市执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开展了市执法队体制调整和人员分流工作。经前期对接争取,市执法队参公编制调整为178个,三区执法队原有全额事业人员计划成建制转隶到新设立的事业单位,这一改革彻底解决了市执法队人员混编情况,杜绝了后续事业干部仍需消化分流的隐患,做到了体制、人员、工作三个平稳过渡,为今后统筹开展市区执法工作奠定了队伍基础。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是强机制,实现工作一盘棋。紧紧抓住责任落实这一关键,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领衔挂帅、市领导靠前督导、环保部门统筹抓总、相关部门督查配合、属地政府主体落实五大责任机制,持续深化督办单、提醒函等工作机制,加强与市两办督查室的沟通配合,实现预警、督办、帮扶、整改、考核全流程闭环管理,一盘棋统筹、项目化落实、责任制推进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形成分工负责、协同作战、联防联控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二是抢开局,把握治污主动权。拿出“开局即冲刺”的拼搏劲头,按照能快则快、早出成效的目标要求,精准谋划今冬明春攻坚计划,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清废、央督整改等各项重点任务,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动配合,严格落实大气环境质量重点区域管控“一区域一方案”,全力攻坚东水厂未达标省控断面,抓好水源地“划、立、治”工作,举一反三推进央督反馈问题整改,完善天地监测网络,开展执法专项行动,深化生态警务合作,深查严打一批环境污染大案要案,全域推广乐清“生态地图”管理工作法,加快推进鹿城、平阳、泰顺中央水生态修复项目和“蓝色循环”“蓝海驿站”试点建设,全力推动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提质进位,为高质量完成省定年度考核目标争空间、留余量,避免工作被动。 三是优服务,打好增值组合拳。始终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谋划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全市碳资产评估管理和碳足迹体系建设,深化碳排放双控目标纳入环评改革,积极争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启动VOCs排污权政府基准价格调查工作,建立健全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积极推进温州港、漩门湾外等倾倒区扩容审批工作,以精准要素保障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多评合一”“多证合一”“轻微调整豁免环评”等改革扩面提质,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改革试点,着力打造制鞋小微园全域托管和印刷包装行业溶剂回收再生治理两大环保服务模式,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监管,进一步创新执法机制、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出台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不予处罚“三张清单”,健全“无事不扰”执法机制,助力企业合规经营、安心发展,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四是创品牌,打造环保主阵地。持续强化品牌意识,在积极争取EOD政策和美丽河湖试点基础上,指导各地把20%-30%的项目资金用于环保阵地建设,加强全过程监督管理,因地制宜打造更多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品牌项目,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好态势。同时,加快推进“一县一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品牌建设,力争新增1-2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更多“国家级”创建梯队,探索开展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和生物多样性友好湿地试点标准化建设,深化浙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建设,擦亮温州“无废会员日”特色品牌,培育更多生态示范标杆。 五是惠民生,提高群众满意度。认真做好生态环境领域“十五五”规划顶层设计,把“小切口、大撬动”改革融入各项中心工作,系统谋划推进一批具有鲜明问题导向、彰显环保特色、能够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改革项目,以“小切口”改革撬动服务提升、审批提速、治理提能、执法提效,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树牢执法为民风向标,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执法,扎实做好央督等各类信访件的整改销号,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群众满意。 六是转作风,提升队伍战斗力。深入落实省厅“三支队伍”建设要求,稳步做好市执法队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治水办、珊溪分局等机构调整优化;完善系统内干部培养交流制度,坚持基层执法中队负责人每三年轮岗交流,防范岗位廉政风险,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行案件质量责任制,倒逼执法干部提高办案质量;加大内部风纪检查力度,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肃开展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等专项整治,坚决铲除“靠环保吃环保”的滋生土壤,让风清气正成为温州环保新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