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4-01-23 17:25:48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生态环境局 字号:[ ]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锚定“12345”总体思路,始终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民生福祉、助推经济发展为目标,紧盯突出问题整改、美丽示范创建、协同减污降碳三个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治废四大战役,力促环境质量、理念创新、治理体系、作风效能、群众满意度五大提升,加快打造美丽中国温州样板,连续第四年被评为美丽浙江建设优秀单位。

(一)交出护航亚运高分答卷。治水方面,组织实施“千人百日”治水和水环境质量“奋战100天、打好翻身仗”两大攻坚行动,2023年全市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3.8%,赛事期间全市38条亚运核心水域重点河道水质实现100%达标,龙舟湖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获得亚洲龙舟联合会主席、中国龙舟协会主席范龙升“水质、设施都是迄今见过最好的一个龙舟赛场”的高度评价。持续深化重点海域综合治理,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较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7.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治气方面,统筹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双控双减,提前超额完成省定会前治气任务,2023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25μg/m3,空气优良率97.5%、排名全省第2,赛事期间空气优良率达到100%,在全省6个涉赛城市中排名第1。治土治废方面,探索危废规范化、精细化、协同化治理,全省率先建立工业危废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机制,制发全国首个小微危废收运体系地方标准。推动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达标,龙湾土壤污染“修复工厂”省级试点通过验收,积极组织项目升格申报污染土绿色修复中心国家试点。

(二)全域深化美丽联创联建。市本级、龙湾、洞头、乐清、瑞安创成省级三星无废城市,打造全省首个“无废生活”精品体验带。乐清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瓯海、平阳、苍南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泰顺复核获评全省唯一“五星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省级示范区创成率提升至91.7%,提前2年完成80%的省创目标。洞头诸湾获《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报道推广,应邀在全国海洋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上分享美丽海湾建设经验;沿浦湾美丽海湾建设典型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批示肯定;平阳南麂列岛诸湾全省唯一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全市3个美丽海湾单元入围2023年浙江省美丽海湾及培育对象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

(三)守正创新服务中心大局。抢抓政策机遇,挖掘发展潜力,积极协助各地谋划包装申报EOD项目,精准破解地方政府融资难题,洞头区、海经区、瑞安市EOD项目进入国家库,乐清市EOD项目进入省库,入库数量位居全省第2,预计协定落实信贷资金83.1亿元,圆满承办全省EOD项目推进现场会,开创“两山”转化、绿色共富新路径。坚持便民惠企,优化增值服务,深入推进环境行政许可集成化改革全省试点,探索构建生态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创新推行企业隐患整改预警提示单专项行动,全省首创“五书同达”“积分抵扣”行政合规监管机制,着力抓好全国首部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全省率先实现排污权交易“零跑”办理,协同打造生态、营商双优环境。全省试点开展环境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机制改革,我局连续两年保持行政复议零纠错、零败诉,温州作为全国唯二的两个地级市代表,受邀参加全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学术年会并作交流发言。推进112平方千米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完成山根水源保护区撤销批复,全力保障重大战略项目用海用地需求。

(四)狠抓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创新完善问题发现“两张清单”、重要事项书面督办、问题线索同步移交、市级警示片季度曝光等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攻坚合力。前三季度,我市“重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排名全省第三,瓯海排名全省90个县(市、区)第一,“瓯海再生资源回收”案例入选省委示范案例总榜,鹿城丰门河整改案例被作为全省长江经济带问题整改典型案例上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进行正面宣传推广。

(五)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地方实践,全国率先出台“59+1”全行业碳排标准评价机制,乐清电镀行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获生态环境部创新试点,全市创成8个减污降碳协同试点、13个省级低(零)碳试点乡镇(街道)和106个试点村(社区),温州低碳城市试点建设获生态环境部最高“优良”等级。

(六)严格执法厚植民生福祉。紧盯大案要案,严格规范执法,全市行政处罚案件797件,全省第一,罚款金额7702万元、五类案件110件,均居全省第二,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队获省生态环境厅、公安厅联合表扬,全省唯一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浙江温州对群众举报非法倾倒含重金属蚀刻废液案实施奖励》案例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持续深化环境信访“减存控增”,全市环境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5.19%,降幅位居全省第一,信访立案率3.79%,全省第二,“环境污染纠纷标本兼治工作法”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唯一入选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全市连续51个月未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七)淬炼履职尽责过硬本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厅“作风建设年”“变革重塑年”两个活动要求,以完善机制、提振精神、夯实责任为发力点,全面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创新实施共性+个性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加大个性项目赋分权重,激发各地分局创新工作积极性,引导打造更多环保系统工作品牌;出台落实主体责任、提高履职效能等16条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举措,全省系统率先制发46条清廉站所建设标准,细化基层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要求,建立内部风纪督察制度,协同推进清廉环保、作风效能一体建设;开展干部跨区域跨层级交流任职,完成4批次17名干部交流提任,交流的力度和深度走在全省系统前列,真正形成干部队伍建设“一盘棋”,有效盘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让基层干部更有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将紧紧围绕市委“强城行动”,锚定“勇于担当、争先进位、品牌引领、再创辉煌”奋斗目标,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计划,全力打造五大高地。

(一)打造“蓝天秀水”宜居高地

治气方面:紧盯工业源,持续推动废气治理低效设施升级改造,开展高值点园区和企业专项治理;紧盯移动源,启动新一轮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加快老旧柴油叉车更新淘汰;紧盯农业源,合理布局高空瞭望监控系统,完善秸秆禁烧管控机制,抓好秸秆焚烧综合治理;紧盯扬尘污染,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住建、交通等部门落实监管措施。

治水方面:落实督办机制,全力抓好重点断面综合整治,力争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省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93.8%。不断提升洞头诸湾、平阳南麂列岛诸湾美丽海湾品质,推动苍南沿浦湾积极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力争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继续保持全省最优。

治废方面:持续推进全国首个“无废生活”精品体验带建设,打造温州特色无废生活新样板。巩固小微危废收运管理改革领跑优势,力争将我们的地方标准升级成为全省标准。探索污染土壤风险管控修复温州模式,确保全市重点地块安全利用率继续保持100%达标。

央督方面:聚焦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关注重点,开展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切实打好“主动仗”,备足“提前量”,以深改、实改的过硬成果交出迎检满意答卷,推动“七张问题清单”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梯队。

(二)打造“高效增值”服务高地

一是助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入总结提炼环境行政许可集成化改革成果,不断推动行政许可过程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做到全市域一窗通办、全事项职能集中、全天候服务受理,打造省内最集成、最便捷、最省事的生态环境审批窗口。不断深化行政许可承诺容缺办理机制,健全排污许可动态调整机制,探索“2.0版工业企业环评改革”长效机制。

二是助力重大产业项目招引落地。加快推动“空间、总量、许可”一体化改革成果落地应用,引导各类环境要素向先进生产力和战略性工程集聚,全力保障省市重大项目用海用地需求,推动医药、化工、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

三是助力合规企业安心发展。把握环境执法“尺度、温度、力度”,持续深化企业隐患整改预警提示单专项行动,完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事项清单,深入开展“五书同达”,创新行政合规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基层执法立案、销案工作流程,严肃整治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

(三)打造“两山实践”转化高地

一是持续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协助各地谋划申报EOD项目,做强做大全市EOD储备项目蓄水池,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主动对接,加强指导,探索形成一批EOD模式实践经验。

二是围绕省控东水厂断面整治提升,推动鹿城、瓯海试点建立全市首个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撬动辖区治水积极性。

三是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评价指标的“绿色指挥棒”作用,力争实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覆盖,确保新增创成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1-2个县市区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储备库。

(四)打造“减污降碳”创新高地

一是率全国之先制订重点行业碳排标准。持续完善“59+1”全行业碳排标准评价机制,深化碳评纳入环评改革。

二是争创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积极推动海经区申报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持续打造更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标杆项目。

三是深化乐清电镀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全国试点。全面推进乐清电镀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全国试点建设,为全国输送更多“温州经验”。

(五)打造“勤廉并重”队伍高地

一是不断完善“共性+个性”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加大个性项目赋分权重,引导打造更多特色工作品牌。

二是深入落实16条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举措,常态化开展内部风纪监督检查,形成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氛围。

三是着力推进执法机构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执法数字化、保障体系化建设,切实规范执法标准,提高办案水平,优化办案流程。

四是联动推进清廉生态环保建设、防范利益冲突整治和“万人双评议”工作,全面规范权力运行,防范化解廉政风险。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