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瓯海:“五水共治”迎来诗意水乡
时间:2024-01-22 16:04:43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生态环境局 字号:[ ]

◆本报见习记者 周亚楠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走进瓯海,曲折的河道迂回流淌在城市中,触目可及的是连绵不绝的水……城外山环水绕,城中见山通水,蓝天白云下清水荡漾,一幅“城含水、水包城”的江南水乡独特景致跃然眼前。

傍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灵,瓯海如何赋予水以长久之美?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浙江省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瓯海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叶盛。

一龙治水,谋发展促改革

瓯海,地处浙江省温州市区的西南部,居于温州四大主城区的重要位置,见证着温州城市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历程。

“瓯海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但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也就比较突出,管水、治水、护水任务比较繁重。”叶盛说道。

“一部东瓯史,半部在塘河。”走在温瑞塘河三溪片流域,叶盛表示,“温州大地流淌着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等多条塘河, 温瑞塘河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它自北向南流经瓯海、鹿城、龙湾、瑞安三区一市,水系河网总长度1178.4公里,瓯海境域占了60%的水域面积。

温瑞塘河,承担着行洪排涝、水量调蓄和航运等重要功能,被当地亲切地称为“母亲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瓯海人。

“而20世纪末,污水直排入河,河道水质日益恶化,河岸生态也遭到破坏,母亲河岌岌可危。”叶盛表示,为此瓯海人为“水”宣战,迈出了治水促转型的改革之路。

紧紧扭住“产业”这个“牛鼻子”,瓯海全面推进电镀、造纸、印染、制革、化工、合成革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六大行业企业数由2010年的146家减少到了44家。完成各镇街沿河行业整治628家,关停取缔作坊263家,消除了泽雅戍浦江上游的重大污染源。

为了理顺管网监管体制,化“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在全市试点成立瓯海区市政管网建设维护中心,实现“一个口子”统一处置。

五水共治,收获8座大禹鼎

五水共治,先治水患。一方面,大自然赋予瓯海丰富的水资源,另一方面,又给瓯海带来地势上的“短板”。

瞿溪、郭溪、雄溪三条溪,是温瑞塘河的重要水源,也是温州市区的洪水发源地。三溪汇集,常有水患。

“河道窄,水流出口不在瓯海,导致瓯海成了名副其实的‘聚水盆’。”叶盛说,为了治水,瓯海大修水利,将三溪片区的全部水量直接引入瓯江,“排洪大河平时蓄水成库,台风洪涝一来,就是效率极高的排水‘快速道’。”

为了排涝水,瓯海加快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雨水管网改建、新建雨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等工作任务。

兴水利民、治水惠民、节水为民,瓯海全方面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和生活供水、节水共治。2022年,全区用水总量从2015年的2.6亿立方米下降到1.68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22%,成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叶盛介绍,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瓯海区紧随其后,绘制“治水”蓝图,定下治理目标,大力开展塘河综合整治,全力打好“五水共治”组合拳。

代表着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荣誉的大禹鼎,2014年以来,瓯海拿了8座,其中2022年、2023年连续拿到金鼎,成为温州市唯一连续两年获得金鼎的区县。

整治蓝藻,为龙舟赛道保驾护航

塘河水滋养着瓯海人民,也滋养着龙舟竞渡文化。叶盛介绍,龙舟湖属于温瑞塘河三溪片流域,为了让亚运比赛场地龙舟湖保持碧波水清的高颜值,瓯海制订了科学、精准的龙舟赛道水质保障方案,全面提升“水生态”。

夏季“雨热两重天”,河湖藻类水华极易暴发。2023年5月起,为有效防控龙舟湖及周边重点河道藻类暴发,瓯海综合施策,整合科研院所、本土高校和国企的技术力量,成功抑制藻类生长。

据介绍,亚运会赛事期间,瓯海区26条重点河道中Ⅳ类以上水域占比88%,其中龙舟湖总叶绿素a保持在3μg/L以下,透明度保持在180cm左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准I类),圆满完成了亚运水环境护航任务。

叶盛说:“瓯海坚持水岸同治、综合治理,对重点河道实施排污口整治、截洪沟整治、管网整治、藻类防控、综合治理、截污控源、清淤清障、调水活水、水质提升等‘九大攻坚’,完成排口溯源排查207个,整改各类问题858个。”

一系列的攻坚措施,瓯海区重点区域水质得到深度改善。

“2023年,省控以上断面Ⅲ类水质占比达100%,市控以上断面功能区达标率为100%,温瑞塘河主流域水质基本稳定在Ⅳ类以上,水质环境稳步提升。”叶盛说。

治水路上,瓯海从未停歇,叶盛深感责任重大。展望未来,瓯海将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推进河(湖)长制共建、共治、共享,让更多社会公众参与治水护水。

叶盛表示:“接下来,瓯海将进一步健全问题联动和协调化解机制,打通治水堵点,完善发现问题、溯源问题、处置问题等各个环节,探索治水新模式,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瓯海治水新篇章。”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