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海滩种上千亩红树林 给蟹虾带来一片乐土 | ||||
|
||||
近年来,许多高校将师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探索科技小院学生培养模式,将学院成果扎实落在大地上。学生、老师、企业,小院是如何成为三方联系的桥梁,促成成果的转化?近日,记者来到浙江苍南青蟹科技小院,探索小院的模样。 每天八小时户外调研 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汽车转过山坳,苍南沿浦湾一片碧色的海面便映入眼帘。靠近青蟹科技小院,小院后的海平面上浮标将海洋划成一块一块,稍远处的滩涂在退潮前若隐若现。 挖滩涂、测水质、收集底栖动物……清晨六时,方学河便跟着团队同学老师趁着最低潮来到沿浦湾各片滩涂站位进行生态调研,定点、挖泥、取样、水质检测,这些滩涂工作一直重复到10时。简单用餐后,中午12时,他又要乘船出海进行海上调研,直至下午三四时才伴随退潮回岸。方学河是浙江海洋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底栖生物研究。在青蟹科技小院,方学河和同学们在协助导师进行各项海洋生态监测工作的同时,也实地进行着自己的研究生论文研究。“在小院做滩涂工作时,我可以顺便将自己研究需要的底栖生物数据收集了,既能为科技小院项目出一份力,还能获得自己需要的论文数据,这是一举两得了。”方学河说。 记者到达小院时,方学河正冒着大太阳在岸边等待着接应即将出海归来的同学和老师。方学河皮肤黝黑,他说,他和同学们每月至少有15天漂泊在海上,寒暑无休,团队的老师同学各个皮肤“肤色颇浓”。 从挣一份“旅游钱” 到挣一串“生态钱” 2022年,苍南沿浦镇招商引资,“引”来了李美专。当年8月,李美专创办了浙江珑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浙江海洋大学水柏年教授团队共同合作成立了青蟹科技小院。 “我是苍南人,之前在香港打拼,前几年决定回家乡发展,正好赶上了这么大一片海。”李美专包下的沿浦镇龙澳村这片海域打的是旅游开发外加水产养殖的主意。 李美专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科技小院采取的模式是与高校达成合作后,高校带着课题来小院实践。与其他科技小院不同,苍南青蟹科技小院直接邀请高校入驻,高校针对小院的需求研究新项目,让项目完完全全落地在这片海湾上。 现在,苍南青蟹科技小院有十位专家教授和若干研究生驻扎,目前滩涂有2000多亩,设计种植1500亩左右,目前设置红树林品种多样化驯化实验基地,已经种植红树林约300亩,红树林中的青蟹平均一只有3平方米的活动空间。李美专说:“这还是第1期预计为期3年的项目,我们已经投入了6个亿,接下来还有第2期的红树林等着呢。”通过在滩涂上进行红树林栽种,改造滩涂生态环境,改善海湾水质,再进行青蟹放养,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好、水好、蟹好的美好状态。 他信心满满地说:“这样的虾蟹品质能媲美野生货,这片海洋后续完全可以做更精品的生态旅游之类的项目嘛。” 红树林改善生态 滩涂逐步恢复生机 水柏年在沿浦湾种红树已经快十年了。2014年,水柏年和学生在此做海洋生物调查,当时沿浦镇的滩涂一片光秃,生态退化严重,底栖生物稀少。而红树林正长于滩涂淤泥,能支撑起物种多样的沿海生态系统。沿浦湾与福建省相邻,于是水柏年建议当地从福建引种红树林,尝试恢复滩涂生态。 当时,浙江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的最北界,海上造林难度更大。红树林嗜热畏寒,每向北迁一度,种植难度就增加一分,许多地方引种十余年,一场极端天气后便损失殆尽。水柏年团队与政府部门合作,从试种10亩起步,每年补种扩展,在沿浦湾形成了千亩树林。红树林带来的生态改善显而易见,潮水退去,沿浦湾红树林下,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世界。 苍南青蟹科技小院的红树林种植也是如此。水柏年团队从30亩到300亩延展,寻找最适宜沿浦湾生存的红树林品种。去年七月,苍南青蟹科技小院的红树林遭遇了蚧壳虫灾,在温州亚热带所帮助下,小院红树林顺利度过危机。今年,水柏年团队的“温州苍南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项目跻身十大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现在,苍南青蟹科技小院还在进一步拓展红树林面积,以红树林孕育更多的海洋生命。 □见习记者 张嫣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