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浙江以“生态美”推动“共同富”
时间:2023-11-28 17:24:51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生态环境局 字号:[ ]

            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效果。
                                       资料图片

                                    下姜村美景。
                                       资料图片

◆钱慧慧

摇滚、民歌、乐器演奏等音浪“狂飙”;池塘内霓虹闪烁,池塘边古风爱好者扮演“卖花郎”,吸引游客打卡;村民激情表演舞龙队和击打非洲鼓,将现场氛围“拉满”……这是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塔后乡村音乐节上的一幕。当晚,塔后村人山人海,70家民宿爆满。塔后村的民宿、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迎来又一波高潮。

塔后村的景象,是浙江省景美、业兴、人和、共富生动实景图的缩影。近年来,浙江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打好绿色转型发展组合拳,持续发力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全面拓宽生态富民路径,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千万工程”,持续擦亮生态底色

初冬的暖阳照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村口,“梦开始的地方”六个大字格外醒目。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小楼参差错落,游人穿梭在廊桥、小道,仿佛一幅山水画。

曾几何时,由于环境脏乱差、经济发展落后,这里被贴上“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不嫁下姜郎”的标签。如何撕掉“穷脏差”标签,一直是下姜村思考的发展问题。

环境整治、“五水共治”、生态立业……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绿色变革举措的深入推进,下姜村驶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如今,下姜村实现了从“穷山村”到“绿富美”的华丽蝶变。

这是下姜村的故事,也是浙江万千乡村的故事,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安吉余村曾经水泥厂、矿山遍布,而今“人在余村走、宛如画中游”;义乌李祖村曾是个穷乡村,如今成为城里人也向往的美丽村庄;舟山新建村从偏僻落后的海岛村,到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示范村”……蝶变的背后,离不开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实施。

“千万工程”是惠民工程,也是民心工程。2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导向,持续深化环境污染治理, “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持续迭代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9,连续10年缩小。

“腾笼换鸟”,绿色转型阔步向前

作为资源小省与经济大省,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接续实施“811”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以污染整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给出的答案。

天能集团作为中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者、实践者。近年来,天能集团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绿色增长之路:创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品生产使用全过程,打造绿色智造车间、绿色智造工厂、绿色智造园区、绿色智造供应链。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绿色智造升级,在行业内率先开展绿色生态设计,全面实现工艺装备的清洁、智能化,将“三废”消灭在工艺流程中。

不仅如此,天能集团还全力打造“铅+锂”双循环经济生态圈,积极参与全国废旧铅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在多个省建设了规范有效的回收体系,从回收到无害化冶炼,再到资源综合再生利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发展方式一变天地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还在继续。湖州市长兴县先后对蓄电池、纺织、建材等15个传统行业开展整治升级,祛掉了“传统产业占比超八成”的沉疴,以蓄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如今已发展成千亿级战略产业集群;曾经的“造纸之乡”富阳,下定决心推动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造纸产业全面腾退,新兴“智造”产业全面落地,实现了发展理念、产业结构、未来路径的“三重变革”......

一手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利用传统产业腾退出的发展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招“腾笼换鸟”换得产业“豁然开朗”的案例在浙江不胜枚举。近年来,浙江制造实现了从块状经济到先进集群,从制造小省到制造大省的精彩跃升,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点绿成金”,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

“环境好了,日子更好咯。”吴妙英是温州市泰顺司前畲族镇左溪村人,也是“遇见畲乡”民宿的店主。近几年,靠着经营民宿,吴妙英每年能有20万元左右收入。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的故事,还在浙江各地上演中。

为将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浙江做出诸多先行探索。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的EOD模式,正是为解决“两山”转化而生。“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作为全国首例海洋生态修复类EOD项目,将助力温州市洞头区打造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样板,一批海岛、海湾、海滩修复样板,海岛旅游片区开发样板,闲置农房利用样板以及海洋经济推动的共同富裕样板。

全链条治理海洋塑料废弃物,是浙江“点绿成金”先行探索的又一生动实践。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将曾经的治理困境变成共富红利,近日,“蓝色循环”项目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市场化收集,是“蓝色循环”项目的起点。“以前海边都是塑料垃圾,很脏。渔船出海,塑料垃圾还常常会缠住螺旋桨。”台州温岭市小沙头村渔民郭文标回忆。2021年,小沙头村建起“小蓝之家”海洋废弃物收集点,郭文标与50多名渔民、沿海低收入居民组成收集队,通过河口拦截、岸滩捡拾回收废弃物,卖给资源再生企业。

“海岸干净,出海安全,老百姓还有钱赚。”郭文标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海上捡回的塑料瓶,回收价已从3分钱涨到两角钱。一线收集人员月平均增收500元以上,群众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项目因此也更具可持续性。

目前,“蓝色循环”项目已联合237家塑料产业链企业,实现海洋塑料“从海到货架”的可视化追溯,产品也进入国际高值利用市场,并设立“蓝色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精准惠及收集群体,渔民累计获得绿色低息贷款超亿元。

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脉络,浙江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新技术。衢州市“碳账户”、湖州市“碳效码”、杭州市“双碳大脑”……一批批落地实践竞相涌现,为全社会减碳降耗注入动力。

如今,浙江省“两山”转化生动实践越来越多,城乡面貌也变得更好。下一步,浙江将在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中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在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中展现生态环境担当作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