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奔向美丽之路,它们殊途同归 | ||||
|
||||
本报记者 张琳 通讯员 潘涌燚 周洛嫣 近日,“美丽温州建设”媒体生态采风团陆续走访生态园三垟湿地、泰顺大溪源蝴蝶谷、苍南矾山等地。一路行,一路记。团员们聚焦温州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新路子、新经验、新成果,寻访“美丽中国”温州样板。 生态园三垟湿地、瓯海山根 治水“先手棋”,激活环境新提升 初秋的三垟湿地,瑶池浃河畔微风阵阵。 一年前,我市首个“水下森林”试点在三垟湿地瑶池浃河中初步完成。一年后,记者再次到访发现,沉水植物长势喜人,已布满整片水域,它们随水波摇曳,俨然一片茂盛森林景象。 以草养水,吐污纳新。浙江君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余俊介绍,“水下森林”通过重塑环境构建起“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鱼虾贝类—微生物”完整水生态系统,让生态系统循环自净,让水体重获自净能力。目前,瑶池浃河(五福源段)河道指标达到Ⅱ类水标准,整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水标准。 近年来,三垟湿地通过河道全域清淤、岛屿生态修复、河湖缓冲带建设和水下森林试点,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迎来更多市民和游客休闲观赏。 以治水激活生态环境“升级”的还有瓯海区山根村。2018年,其上游的睦州垟村、霞岙村截污纳管拉开序幕,2020年,山根河周边住宅开展污水零直排小区建设,山根河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市生态环境局瓯海分局诸冠华介绍,山根村实行旧村保护性改造,环境整体提升。如今,这里已是温州首批25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单位、美丽温州体验地。 泰顺大溪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带动村民走向共富 在群山环绕间,溪流纵横过山谷,山谷深处蝴蝶翩翩……当采访团走进泰顺大溪源蝴蝶谷,立即被眼前美景吸引。 大溪源村位于泰顺县罗阳镇。看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优势,村书记黄维业自掏腰包垫付启动资金,带领村民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村容整治、整村规划、基础建设围绕蝴蝶“做文章”,终争取到发展项目。 如今,大溪源村建成省内唯一以蝴蝶为主题的亲子乐园,发展以“蝴蝶养殖、蝴蝶观赏和蝴蝶研学”为主的综合文旅产业。同时,陆续开了14家农家摊位、3家农家乐、1家茶馆,带动农户及商户收入80多万元,不断吸引过去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归巢”创业。 大溪源研学导师林伟位就是归巢的一员。在带领采风团参观过程中,他介绍山谷里的小生物时如数家珍。汉语言专业出身的他,在回归家乡后研究起蝴蝶的种类和培育,在他眼里,蝴蝶就像孩子。观察蝶蛹、查看蝴蝶寄主植物的长势、投喂山里的小松鼠“笨笨”……林伟位告诉记者,每天都要带着放大镜到里面走一走才安心。 市生态环境局泰顺分局章荣安介绍,大溪源村蝴蝶谷率全县之先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对摸清资源家底、展示保护成就的意义重大。 苍南矾山、龙湾瑶溪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遇见新发展 苍南矾山,素有“世界矾都”之称。采风团走进312矿洞中,感受黑暗的通道、冷冽的风和脚下潮湿的路,一行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矿工忙碌穿行、矾山“工业心脏”跳动的年代。 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苏小越介绍,矾山镇以炼矾业为主要经济支撑,但由于过度开采、冶炼,随意开挖和堆放矿渣、矾渣,导致山体植被破坏、坡体水土流失、矾矿地表塌陷。上世纪90年代,环境整治行动陆续开展,直至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整改问题,矾山镇正式走上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之路。 整治过程中,小矾厂、炼矾点被爆破;小矾窑、熔化炉及厂房被拆除;结晶池、清理风化池被填埋。同时,为了增加绿植覆盖率,当地推进荒山造林、国土绿化等工作,种植珍贵树种10800亩,实现城镇植被覆盖率突破70%。 矾山镇委副书记、镇长林文影表示,接下来,全镇在做好工矿文化挖掘和工业遗址保护的同时,将进一步整合矾矿博物馆、矾矿三车间、福德湾矿工村、挑矾古道等工矿遗存,推动矾山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守护绿水青山,发动产业转型升级,龙湾区瑶溪村也有过“壮士断腕”的经历。 市生态环境局龙湾分局章松来介绍,合成革曾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但其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给瑶溪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004年到2016年,瑶溪街道“壮士断腕”停产196条合成革生产线,完成84家合成革企业整治。同时,建成合成革固废处置中心、合成革浆料(原料)废桶清洗规范点,整治有堵有疏,促成合成革企业主动升级改造。 合成革整治带动当地高污染工业园区拆除治理。如今瑶溪已引育集聚一批高成长型数字经济企业,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