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共青湖种植“水下森林” 江心屿再现“生态翡翠” | ||||
|
||||
大清淤前,湖里水体浑浊。 大清淤后,湖面碧波荡漾。 晚报讯 近日,江心屿共青湖完成20年来首次大清淤工作,种植了我区首个“水下森林”。这个曾因水域封闭、底泥淤积等原因黯然失色的江心屿一景,如今在水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治理下,焕发活力,宛若江心屿画卷上的生态翡翠。 全面清淤 重整湖泊生态 夏末江风习习,不少游客踏上江心屿纳凉游赏。荷花挺立、碧波荡漾的共青湖引得不少人驻足取景——只见日光如金辉洒落,绿油油的沉水植物随着粼粼波纹阵阵摇曳。 这湖上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正是共青湖惊艳归来的真实写照。这颗镶嵌于诗之岛江心屿上的“翡翠”,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温州共青团员义务挖掘而成,是热血时代的青春见证。 因是人工挖掘而成,共青湖和外界无相连,相对封闭,主要水源为雨水和瓯江引水。经年累月,来自瓯江的淤泥沉积湖底,加之雨水补给不足,共青湖水体浑浊,含盐量升高,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今年2月份,共青湖清淤工程全面启动,与普通河道清淤不同的是,此次清出的淤泥有一部分不会运走,而是作为原料在江心屿西园建造景观假山,可谓“取之于湖用之于园”。 “这是20年来,共青湖进行的第一次全面湖底清淤。”工程相关负责人林晖介绍,目前清淤已全部完成,共清除淤泥7.3万立方米,并对底泥进行了消毒处理,以消除湖底内源污染。 立体净化 打造和谐湖景 为了有效解决共青湖水域封闭、水动力较差的弊端,此次生态修复工程还包括在共青湖中心水域种植近20亩的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能对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净化,降低内源负荷,防治富营养化,此外,它们还能利用自身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水体提供溶解氧,并有效吸附悬浮颗粒,去除浊度。”林晖介绍,此次种植以鲜体扦插为主,在类型选择上注重“混搭”,除了有春夏时净化能力较强的矮生苦草外,还有秋冬也能发挥净化作用的黑藻、伊乐藻、金鱼藻等,由此构建适应不同季节的会呼吸的“水下森林”群落。 为了更好擦亮这块江心“翡翠”,此次生态修复工程还配合投放鱼类等,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湖泊自净能力和水体透明度。同时,水面、岸边也搭配栽种具有一定净化功能的植物,并结合原有生态环境,补充美人蕉、鸢尾、再力花、梭鱼草、睡莲等。 生态调水 形成“活水”机制 江心屿为瓯江中游小岛,雨水收集能力不足,共青湖此前的补水很大一部分来自瓯江。眼下,共青湖水闸已启动改造,功能从过去的引入改成排出,这也意味着共青湖和瓯江的关系将发生改变:过去是瓯江水引入共青湖,今后是共青湖水排入瓯江。 这个改变的关键在于:投资近3000万元的共青湖生态补水工程已经立项。今后,共青湖的水将从11公里外的仰义水库运来,进行有规律地更换,增加水体流动性,形成长期的“活水”机制。 水润万物,岛因湖兴。作为江心屿“一水、两山、五片区”新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共青湖将以省级美丽河湖的创建标准,努力践行生态治水理念,助力江心屿成为温州千年商港再启航的文旅“新航标”。 □倪曲 施晴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