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温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22-05-30 16:38:13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生态环境局 字号:[ ]

综述

社会经济概况

2021年温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要求,锚定“五大新坐标”、开创“十个新局面”,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开展“三大百日攻坚”行动,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市经济基本盘稳固夯实,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新兴动能加快成长,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7%。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164.3亿元,比上年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191.3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4229.4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2:42.1:5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887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226美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类、交通和通信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食品烟酒类、医疗保健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4.6%、3.0%、1.4%、1.4%、0.8%、0.5%和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3.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1.7%。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1.5亿元和65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9.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0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319.6亿元,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6.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30.1亿元,增长8.1%,重工业增加值889.5亿元,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417.6亿元,增长19.4%,其中出口交货值776.4亿元,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5.4亿元,增长4.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1.6%、11.0%和8.1%。全年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6万元/人,同比提高6.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806.7亿元,增长22.8%。

环境质量概况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系统观念落实污染防治,以集成改革推进数字赋能,以协同治理推动减污降碳,持续加速发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奋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开局首胜,取得明显成效。聚焦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进一步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向深入。印发《温州市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报告整改方案》,谋深做实二轮央督“后半篇”整改文章,以非常之力协调推进各类交办问题整改,推动形成市县联动齐抓共治浓厚氛围。以系统思维、改革方法、数字化手段扎实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驱动制度重塑,拓展治理边际,建立试点建设、制度建设、项目建设、能力保障4张清单,高标准编制印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时间表。

全市地表水77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Ⅰ~Ⅲ类水的断面有56个,占72.7%;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67个,占87.0%。其中,瓯江干流、楠溪江、飞云江、鳌江水质均为优;平原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各水库及大荆溪、会甲溪、甘宋溪水质均为优,清江、寿泰溪水质良好。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温州市区(不包括洞头区,以下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9%,其他县(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范围为98.3%~100%。温州市区降水酸雨率为38.1%,其他县(市、区)酸雨率范围为15.4%~64.7%。

温州市区及平阳县城区域环境噪声昼间水平等级为三级(一般),其他县(市、区)均属二级(较好);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强度等级均为一级(好)。温州市区1类功能区的昼间噪声和2、3、4a类功能区的昼、夜间噪声达到国家标准,1类功能区的夜间噪声超标1分贝。

全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公众暴露控制限值要求。



2021年温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pdf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