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浙江以海蓝岸绿促人和业兴
时间:2022-11-09 14:38:10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生态环境局 字号:[ ]

湛蓝的海水、浅黄色的沙滩,不远处还有百亩柽柳林、千亩红树林、万亩海藻场……这是浙江省温州市洞头诸湾全面做好保护、修复、提升3篇文章的结果。经过多年努力,洞头诸湾环境变美了、渔民变富了,还入选了全国首批8个美丽海湾案例。

洞头诸湾是浙江在海湾综合治理、海洋生态环境长效监管、公众亲海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的一个案例,也是浙江省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浙江省以“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为目标,推进陆海统筹,坚持系统治理、构建“美丽海湾”整体智治体系,探索以美丽廊道、美丽岸线、美丽海域为重点的海湾综合治理路径,一幅“人海和谐”美好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制度先行强化保障 污染治理祛除病根

海洋保护,制度先行。浙江省多点发力,研究制定了浙江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评价管理办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考核激励机制,规范引导全省美丽海湾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启动编制浙江省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深入推进海洋领域“放管服”改革,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病根在陆上。因此,浙江省在制度保障的加持下,锚定源头、根子问题,环环相扣推进各项治理措施落实。”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以入海水系为重点,深入实施陆源污染治理、入海氮磷控制、湾港综合治理,着力提升入海水质。

在陆源污染治理方面,浙江省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全域推进工业园区、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前,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省级以上工业集聚片区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021年,全省158个国控断面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为96.2%,主要入海河流全部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在入海氮磷控制方面,浙江省实行主要入海河流(溪闸)总氮、总磷浓度控制,将入海氮磷控制纳入“美丽浙江”和“五水共治”考核,层层压实责任。2021年,20个主要入海河流(溪闸)控制断面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7%、14%。

在湾港综合治理方面,浙江省以“三湾一港”为主战场,推进长江口—杭州湾综合治理,加快三门湾、乐清湾临港产业整治,深化象山港区域优质渔业资源养护,着力破解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碎片化、健康程度低等瓶颈制约。2021年,杭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态首次由“不健康”转为“亚健康”。

此外,针对自然岸线受损、湿地功能退化、沙滩面积减少等难点问题,浙江省还推动湾滩管理责任到人、管护一体、共治共管,不断提升临海亲海空间品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1年,浙江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均创历史新高。

海岸统筹修复生态 执法监测同向发力

有“治”,也有“修”。浙江省在深入推进污染治理的同时,也全面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打响了生态修复的“海岸联合战”。

在海里,持续推进渔场修复振兴,开展“百万亩江河湖库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并加强珍稀物种保护。如今,在多项生态环保措施的不断推进下,韭山列岛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孵化繁殖基地,孵化幼鸟110只以上,占世界各繁殖地总量的近八成。

在岸上,加大海洋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栽种红树林,推进湿地和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目前,全省已累计栽植红树林7000多亩,建成国家级、省级各类海洋保护地18个,总面积逾4000平方公里。

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之后,眼下的浙江碧海清波、绿港蓝湾,一幅美丽海湾风景画已跃然而出。

为保护这幅“风景画”不沾染污浊,浙江省又从执法、监测上发力,全方位守护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在执法方面,浙江省全面取缔海滩违禁渔具、“三无”渔船,加强非法占用海滩和非法修、造、拆船舶监管,还开展“海盾”“碧海”等海洋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重大海洋环境违法行为。

在监测方面,浙江省投运我国首艘千吨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中国环监浙001”,借助专业三维建模技术和4个专业实验室,大幅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守住了海洋的“绿水青山”,换来了沿岸产业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温州洞头,13个村建起了民宿村集群,共有民宿498家、床位5306张,民宿村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宁波市象山东部诸湾2021年接待游客3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3亿元。台州市温岭石塘镇2021年共接待游客1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温州市平阳打造南麂大黄鱼品牌,带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黄鱼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2.4亿元……

数字赋能构建体系 多跨协同推动“智治”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深入,涉海部门业务交叉多、信息共享以及协同管理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贯通、涉海部门协同治理的“美丽海湾”整体智治体系,破解海域治理难题。

“浙里蓝海”应用场景便是浙江省搭建“美丽海湾”整体智治体系中的一项实践成果。

“有企业超标排放。”今年8月中旬,温州市生态环境局乐清分局在“浙里蓝海”应用场景中收到超标排放警报,执法人员王俊宇立即前往现场核查。“好在只是虚惊一场,是企业排污监测设备出现故障。”王俊宇说。

王俊宇口中的排污监测设备是温州市海洋环境实时监视监测系统的一部分,这一系统前端是分布在入海断面和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3个污染源的监测设备,后端则接入“浙里蓝海”应用场景系统。

打开“浙里蓝海”应用场景系统,入海河流和各类污染源监测信息一目了然。“和企业排污口一样,温州814个入海污染源排放口实现监视监测全覆盖,只要有污染物排出,系统就会马上报警。”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浙里蓝海”应用场景于去年12月正式上线,主要包含六大子场景,1个管理后台,两个移动端应用。其中六大子场景有海洋环境质量、陆源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海洋生态监管、海洋环境应急以及杭州湾综合治理攻坚等。运用六大场景,能实现所有入海排口落图管理、卫星遥感重点海域水色异常预警和污染溯源、海洋环境问题监测预警处置整改闭环管理等功能。

管理后台主要包含海洋环境质量数据维护功能、入海排污口全过程监管以及“问题发现”流程任务办理等功能,让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一屏掌握”“运筹千里”。

移动端应用分别为“浙政钉”办理端和“浙里办”公众服务端,通过移动端,监管人员在手机上就能够查看相关信息。

这些创新让“浙里蓝海”不仅能实时全量归集涉海数据,全面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现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对全省海洋生态环境全方位、无盲区的监控监管,而且能形成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画像,对综合治理攻坚战治理成效开展分析预估,提供决策支撑。目前,“浙里蓝海”已汇聚各类涉海信息15万余条,一个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智慧数据中心已然形成。

下一步,浙江省将聚焦打造“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努力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美丽海湾标志性成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