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之美 | 好一只美丽的玫瑰红琵鹭 | ||||
|
||||
玫瑰红琵鹭又名粉红琵鹭,是一种琵鹭。琵鹭是对一类大型涉禽的总称,属于鹈形目鹮科琵鹭亚科。该亚科仅有琵鹭属一个属,现存六个物种,除南极洲外的所有洲皆有分布。匙状嘴喙是琵鹭共有且最明显的特征,琵鹭利用此构造以来回扫动的独特方式在水中觅食,并像夹子一样夹住猎物。 粉红琵鹭身高87厘米,翼展127厘米,体重1300克,鸟喙长15-18厘米,寿命10年,是一种大型涉禽。由于其明亮的粉红色羽毛和独特的匙形鸟喙,在野外很容易识别。相较于其他琵鹭属的物种,粉红琵鹭于中型。嘴长而直,上下扁平,前端扩大呈匙状,竹片状,灰色。长颈,并有一个裸露的秃头,具有浅绿色的外观,颈部、胸部和背部白色。羽毛的其余部分主要是各种深浅不同的粉红色,翅膀和上尾羽暗红粉色。翼角有的黄色的斑块,尾巴橙色,腿红粉色。脚亦较长,黑色,胫下部裸出。冬羽和夏羽相似,飞行时的头部向前伸。 粉红琵鹭两性相似,雄性体型稍大。幼鸟大多白色,翼尖暗粉红色,随着年龄增长变黑。头部羽毛丰满,淡黄色。鸟喙粉红色。全部长成成鸟羽毛要经过四次蜕换,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粉红琵鹭常成群活动,休息时常在水边成‘一’字形散开,长时间站立不动。性机警畏人,很难接近。常排成稀疏的单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飞行,两翅鼓动较快,平均每分钟鼓动186次。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结合进行。飞行时两脚伸向后,头颈向前伸直。 粉红琵鹭主要在海边和浅水区觅食,摇摆其独特的勺形鸟喙,从一侧到另一侧搜寻。该物种的鸟喙有敏感的神经末梢,可以用于检测所需食物,主要以小鱼、虾、蟹、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蛙、蝌蚪、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主要在早晨、黄昏和晚上。通常成小群,偶尔也见单独觅食的。 繁殖季节有时飞到离营巢地10-20千米的地方觅食,甚至有报告离营巢地35-40千米远的地方觅食。觅食不是通过眼睛直接捕食可见食物,而是一边在水边浅水处行走,一边将嘴张开,伸入水中左右来回扫动,就像一把半圆形的镰刀从一边到另一边来回割草一样。嘴通常张开5厘米,嘴尖直接触到水底,当碰到捕获物时,即可捉住,有时甚至将嘴放到一边,拖着嘴迅速奔跑觅食。 粉红琵鹭会在丛林或树上(一般在红树林)筑巢。它们每次会生2-5只蛋,蛋呈白色及有褐色斑纹。幼鸟的头部有羽毛及呈白色,主羽较为淡色。喙呈黄色或粉红色。由几只到近百只成群营巢。通常营巢在海边的红树林、水域附近地区的灌丛或树木上。繁殖期5-7月,由雌性单独营巢,雄性负责保卫领地。巢较简陋而庞大,通常用芦苇和芦苇叶构成,有时也用部分枯的树枝,内放草茎和草叶。 每窝产卵通常1-5枚,通常间隔2-3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白色、具有细小的红褐色斑点。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但直到卵产齐为止,通常都仅晚上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4-25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喂食时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嘴中取食。45-54天雏鸟即可飞翔,但此时雏鸟并不离开亲鸟,而是在亲鸟带领下逐渐开始自己觅食,亲鸟在开始时也喂食,以后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喂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