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洞头探索海岛“两山”新实践
时间:2018-12-14 14:20:21 浏览次数: 来源:市环保局 字号:[ ]


近年来,该区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海岛特色,持续优化海岛生态环境,撬动了绿色新兴产业迅猛发展,2017年,旅游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比例超15%,民宿经营户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一、规划引领绘蓝图。一是海陆空间规划全覆盖。2008年编制完成全国首个县级生态文明规划,并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2014年—2017年间,陆续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海水养殖(海区布局)规划,实现陆域空间和海域空间全覆盖。高标准完成“多规合一”,将生态红线的理念应用于海域管理,率先在全国县一级将管辖面积的23.5%划定为海洋生态红线区。落实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牢守陆域、海洋生态安全根本底线。二是环境准入标准最顶格。严守生态红线区既定管控措施,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准入门槛,十年来环保否决投资项目45个,累计投资额达数十亿元。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城区、景区、海区企业“退城进园、退二进三”、搬迁集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大门临港产业和产业园区准入办法,减少“三废”污染。强化节能降耗,加大高耗能企业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及设备,努力达到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80%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余量。三是特色指标补短板。坚持“不再围垦”和“围而不填”定力,2015 年起不再新增涉海工程围填海审批,对早已确权可填的3710亩海域,通过建设透水构筑物的方式,投资50亿元打造“梦幻海湾”未来嘉年华项目,最大限度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辟生态用海新途径。对无居民海岛采用岛群功能定位方式,分类保护,实行“小岛迁、大岛建”策略,实现区内154个无居民海岛保持原生态风貌。强化岛礁岸线资源保护,建成南北爿山(鸟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被央视《朝闻天下》栏目赞为中国绿色发展的成果。

二、蓝碳模式建粮仓。一是改革创新,生态管海。率先在全国建立海洋蓝碳建设模式,推进大竹峙岛、白龙屿、南策岛周边三大海洋牧场和温台渔场产卵保护区建设,近三年增殖放流鱼类苗种3.2亿尾(粒),建成150公顷海洋牧场示范区和1160公顷竹峙岛海域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率先在全国推行湾滩管理社会化,成功研发“湾滩长助手”(手机APP),实施湾滩区域信息化管理,打造海湾、海滩、海域管理的洞头模式。引入社会化服务模式,在东沙、洞头中心渔港率先推行物业化试点管理。在霓岙正滩涂种植400亩、约81万株红树林苗种,开展近岸滩涂蓝碳本底基础性状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本底调查,计划打造省内最大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投资327万元,完成县(区)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项目,实现近岸海域立体实时监控、海域专线网络全面覆盖及省、市、县三级海域管理部门协调联动。实施蓝湾整治行动,修复生态廊道岸线17.8千米,沙滩18.64万平方米,清淤疏浚160万立方米,提升南塘湾湿地公园330亩,建成国家蓝色海湾示范区。二是质量改善,源头护海。实施海陆污染同步监管与防治工程,严格实行陆源污染规范达标排放制度,做好陆域污染物入海排放源头控制。实施入海排污口整治“一口一策”方案,2018年完成116个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以“污水零直排区”为契机,提升全区雨污管网的纳管能力,确保实现雨污分流。投资32亿元推进水岸同治、海陆共治,实现海岛治污设施建设行政村覆盖率、设施运行率、排放达标率三个100%,城南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提升一级A标准排放。新建城北污水处理厂、霓屿布袋岙污水处理厂,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近六年来,共回收海上废油421.44吨、海上固体垃圾262.6吨。对重点区域海滩和海上漂浮垃圾、旅游风景区的海滨垃圾实行归位处理,定期对海底垃圾进行清理,优化景观环境。三是广泛动员,聚力兴海。统筹推进岸线的保护与利用,依托蓝湾行动,率全国之先实现海湾、海滩、海域生态化修复,创立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评价指数体系标准,自然岸线保有率稳定在80%,整治成效得到央视《焦点访谈》点赞。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关停鱼粉企业14家、整合14家羊栖菜企业为6家。深入推进现代渔港经济区、海水养殖质量安全示范区、精品农业园建设,开发3个国家绿色食品,创成16个无公害海产品基地1.45万亩,有力缓解海区富营养化问题。

三、海洋文化绽芬芳。一是文化载体提升海岛品质。挖掘“海洋放生”“七夕祈福”“迎头鬃”“妈祖祭典”等渔俗文化基因,融合生态细胞工程,精心承办全国海洋宣传日浙江主场活动,连续举办14届世界环境日、8届国际放生节活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设立碳汇基金捐赠点,构建市民参与平台。拓展和创新现代海洋生态文化,建成一批海洋生态文化保护区。深化蓝色海湾国际论坛、太平洋国际海洋经济论坛等文化活动,提高海岛文化品位。目前已拥有“海洋动物故事”“妈祖祭典”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项,“鱼灯舞”“海岛气象谚语”“迎头鬃”等省级非遗名录12项,“网具编制技艺”“海鲜药膳”市级名录52项;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21人。二是渔业科技助力增收致富。采用“栅栏式堤坝+进口铜合金网+高性能纤维网”围网技术,建成透空式结构的人工化海洋牧场,形成650亩生态海水养殖海面,利用碳汇渔业技术,以微控可视技术实现“零投饵、少投饵”,鹿西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成为国家唯一一个利用自然海域进行生态养殖的渔业养殖项目,被农业部评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先后研发和引进大黄鱼、南美白对虾、刺参等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25个,示范推广深水网箱、近海围岸、陆地高位池等新模式与新技术30项,研发新产品46个,实现“禁渔期让群众有鱼吃”。依托洞头水产科学研究技术所“博士后工作站”,选育羊栖菜新品种,成功试验坛紫菜冷藏网养殖技术,实现单产、品质双提升,羊栖菜收购价格同比提高65%以上。三是生态细胞助力海岛振兴。倡导绿色健康出行方式,开展“无车日”“2510绿色出行”等活动,加大“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宣传。深化生态细胞建设,创成1所国家级绿色学校、8家省级绿色学校、10家市级绿色学校、1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个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个省级绿色社区、5个市级绿色社区、1个国家级绿色家庭、26个省级绿色家庭、10个市级绿色家庭、5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街道;市级生态村比例占85.7%。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