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环境保护局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时间:2017-06-20 09:51:06 浏览次数: 来源:市环保局 字号:[ ]

 

一、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全市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环保厅的正确指导下,坚持绿色发展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以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为主载体,始终围绕环保重点工作任务,聚焦短板、精准施策、克难攻坚,全面推进美丽温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美丽温州创建有序推进。建立美丽温州建设基本构架,成立市美丽温州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召开美丽温州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亲自部署年度建设任务;发挥美丽温州办牵头总抓职能,坚持规划计划先导,制定生态环保“十三五”系列规划与《美丽温州建设“811”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系列工作会议制度、生态报表、评估考核机制,推进温州生态市建设向美丽温州建设转型升级。稳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督促指导各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编制,重点推进文成、泰顺、洞头、永嘉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力开展“生态满意度”提升工作,我市满意度增幅为全省第一,满意度总体排名突破历史进入前八,排在杭州、宁波之前。强化自然资源保护,推进市级饮用水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相关文本已通过市深改会审议;重点完成3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工作自评估,进一步积累我市自然保护区保护经验。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开展农村污染源调查,逐步建立相应信息数据库;关停拆除畜禽养殖场2351家,保留整治420家,开展畜禽业污染整治“回头看”督查;督导各地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G20环境质量保障圆满完成。精密部署到位,根据省政府及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全省率先出台《G20峰会温州市环境质量保障方案》,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出台共28个具体工作方案;成立市级环境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环境质量保障现场指挥部,强化应急值守与视频调度,统一推进完成“管控区”各项环境保障任务。督查管控到位,我市共出动人员35173人次,检查点位28848个,督促环境安全隐患问题整改4532处;大力开展会前整治工作,完成G20峰会保障方案下达的燃煤锅炉与黄标车淘汰任务、VOCs污染整治、畜禽养殖业整治;明确G20峰会管控企业清单,细化509家企业(其中62家为常规管控企业)停限产措施,梳理出140家停工工地名单,所有停限产措施得到严格执行;加强重金属、核与辐射等环境管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应急处置到位,会前开展两次应急演练与2次应急模拟出动检查,会前、会期共妥善处置20起突发环境事件;针对杭州VOCs浓度较高的情况,应急启动对50家合成革企业实施完全停产。维稳防控到位,强力推进重点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底数清、化解到位,强化源头防范;加强网络舆情监督,落实专人24小时对涉环境舆情进行监测预警,形成《网络舆情日报》并及时上报、处置,确保我市环境相关舆情平稳。

(三)水环境治理力度持续深化。严格落实治水年度计划,强化水环境质量考核力度,推动全市水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劣五类水体消除,严格实施一站一策,对症施策,全市劣五类站位消除12个,全市平原河网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上年分别下降30.4%和14.2%;12个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饮用水源水质持续保持100%达标;推进飞云湖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应实施方案已通过国家环保审查。大力实施鳌江治理,充分发挥鳌江督察长职责,制定年度项目计划,进一步健全鳌江流域污染治理联合防控机制,定期督促平阳、苍南两地落实鳌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任务,狠抓重点站位水质提升,鳌江干流水质由原来的中度污染上升为良好,江屿站位从劣五类提升至三类水。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完成《温州市饮用水水源保“十三五”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年度整治提升方案,定期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保护日常督查、水质安全评估与执法监管,梳理确定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持续保持100%达标。严格落实“水十条”工作。积极对接市治水办,出台实施温州市水十条,推进落实国家水十条8个断面水质提升工作,全部达到考核要求;协助开展“黑臭河”防反弹督查等工作,充分发挥“五水共治”环保治水职能。

(四)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发挥市大气办牵头抓总职责,健全定期通报排名、联席会议等机制,完成3476家大气污染工业源企业清单调查,统筹推进六大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市区优良率(AQI)为91.2%,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位;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列全省第4位。狠抓能源结构调整,督促推进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全市新增淘汰改造燃煤锅炉2055台。狠抓机动车污染防治,淘汰老旧车(含黄标车)达33828辆。狠抓工业污染治理,新增完成4台电厂燃煤机组清洁化改造、170家企业VOCs污染整治项目、22项再生金属工业企业废气提标改造项目。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开展七类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继续推进一批移膜革、皮革后处理等涉气重污染企业关停搬迁。狠抓城市扬尘和烟尘控制,全市城市主干道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已达100%,次干道以上达到了75%;完成全市有排污许可证餐饮企业油烟污染整治。狠抓农村废气控制,督促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和矿山烟粉尘治理等工作,着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保障空气质量安全。

(五)治污攻坚战强势推进。实施全市重污染行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金属表面处理、线路板、移膜革等七类重污染行业共1852家企业整治。市县两级均制定实施整治方案,出台实施整治考绩考核细则,张耕市长、任玉明常委及市整治办共30余次深入基层开展督导,强化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专项环保执法,市考绩办落实整治进展情况一季度一通报制度,全市持续保持强势推进氛围,累计关停淘汰企业671家,162家企业完成原地整治提升,11个环保专业园区和17个集聚点建设有序推进。推进“四无”整治专项行动,搭乘市委市政府开展“大拆大整”的东风,强势推动“四无”生产经营单位环保专项行动攻坚,会同属地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联合打击取缔无证无照无环保手续加工企业,助力七类重污染行业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印发实施年度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计划,完成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状况基础调查,积极督促平阳电镀园区省级示范园区建设。

(六)总量减排管控水平稳步提升。抓任务推进,全面完成125个年度重点减排项目实施,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日,火电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按时序要求推进,预计可以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抓精确管控,将各地污水收集处理成效纳入“污染减排”考核体系,督促各地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持续推进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减排监测三率比去年同期实现有效提升。抓制度创新,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账户制度,加大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力度,全面完成153家市级重点监控以上企业刷卡排污系统建设,共建成186套刷卡排污现场端,实现联网率、充值率100%、传输有效率95%以上;已基本完成“十三五”初始排污权核定共2309家,收取初始权费5000多万元;探索开展全市排污权统一电子竞价,已完成13期电子竞价工作,竞价交易金额达800万元,成为省内竞价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七)固废危废管理进一步规范。强化处置能力提升,督促市综合材料生态处置中心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运,已接收危废2449余吨,处置1575余吨,收集并全部处置医废580余吨,正加快推进处置中心PPP项目实施方案落地;西向生态填埋场已启动飞灰填埋;永强垃圾发电厂扩建工程3台焚烧炉均已焚烧垃圾,目前两期工程每天最大处置垃圾量可达2100余吨;宏泽公司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热点联产项目破碎工业垃圾180吨/日。推进治土行动,全面完成101家产废企业4157余吨危废清零,完成全市403家关停重污染企业土壤场地排查,启动推进滨江商务区13-03地块土壤修复工程。有序推进废弃危化品处置专项整治,完成72家企业废弃危化品问题整改。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扩建危废监控平台,完善危废全过程控制和信息化监管,实现危废监控企业入网103家。出台实施各项固废危废管理办法,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非法转移、处置危废医废的环境违法行为,强化长效化管理。

(八)监管执法效力迈上新台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今年以来,全市环境执法紧紧围绕G20环境保障、“五水共治”、重污染行业整治等中心工作,聚焦各类突出环境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了“绿箭1号”和百日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共出动21.6万人次,检查企业7.3万家次,立案处罚2344件(同比增长21.8%),罚款6903.626万元(同比增长14.2%)。向公安部门移送案件191起,行政拘留45人,刑事拘留207人,各地环保部门会同属地镇(街)政府及有关部门取缔非法环境污染窝点2865个,打击力度保持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推进环境网格化管理、“双随机”抽查、排污单位信息公开、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等环境监管机制创新,市、县两级出台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各地完成各级基层网格划分,基本形成全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主体框架,结合G20保障、四无整治等年度中心工作,逐步推动基层履行环境监管职责;全市3639家污染源纳入动态信息平台,已对1024家污染源开展“双随机”抽查;在“绿色温州”网站上公布全市2016年度250家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接受社会监督。全力维护环境安全底线,基本完成全市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提前完成6168个“未批先建”和766个“未验先投”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全市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企业覆盖范围扩大至50家,成立12家市级社会化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全国率先完成环境应急预案抽查,完成环境安全隐患整改526处,成功调处44起环境疑难问题及环境污染矛盾纠纷案件,开展2次应急演练与2次应急模拟检查,及时有效处置24起环境突发事件(一般突发环境事件3起),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全力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6年工作计划,全省率先探索市级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印发实施《温州市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被水利部誉为具有全国创新意义。有力推进重点项目审批,做到提前介入、积极服务,助推一批重点环保设施及时落地;有力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关于环评备案制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等两项配套文件,全市积极推广网络审批,逐步推进工业区或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环境标准”试点工作,完成12个全市核心产业平台的园区规划环评编制,通过改革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限减少1/3以上。建立生态环境报表制度,印发报送1-12月报表,督促引导地方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出台全市环境功能区划实施意见,强化生态红线管控;创新建立污染源日常监管全面实施双随机抽查制度,目前全市环境监察部门全面应用。

(十)队伍作风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市环保系统反腐倡廉责任分工,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实施一票否决或否优。严格落实领导班子“一岗双责”,认真执行“三书两报告”和廉政谈话等制度,组织召开全市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部署大会,坚持每季度专题例会与廉政谈话机制。开展新一轮局系统廉政风险点排查,突出对“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厘清市局系统干部职工直系亲属从事与环保有关职能相关行业情况,落实回避制度。推进作风建设五大行动,对存在较大廉政风险的处室单位进行巡察并督促整改;全力配合市直单位第六巡查组完成作风建设巡察,大力推进万人双评议工作。及时向市纪委与省环保厅纪检组报告反腐败重大工作情况。围绕“两学一做”推进机关建设。突出学,市局印发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各级党组织制定学习计划,以支部为单位学习最新党内各种准则与条例,完成4个专题学习讨论,邀请市党校教授、市纪委领导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举办全省环保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与处长论坛;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3次,局党组书记带头班子成员讲党课共15次;组织中层领导干部赴鹿城区南汇街道考察学习城中村改造等克难攻坚做法。强化做,开展“短板问题自查”,查摆难点问题48个,梳理重点问题5个,目前重难点问题已完成整改39个;在局系统评选出鳌江治理等6大“标杆工作案例”,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每个党员与每个党支部列出问题清单,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公众环保建设,组织开展生态文化月、处长讲师团等系列活动,营造公众参与环保良好氛围。深度报道苍南县环保局张秀明同志先进事迹,树立环保队伍形象。“温州环保”政务微信被南方周末评为2016年度全国“最佳绿色政务公号”。结合环保新大楼改造,积极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加强环保科研能力建设,完成大气排放源清单调查等课题研究,完成《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系列环境规划,通过37家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备案,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数据处理能力有效提升。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对监测全过程实行监督管理,切实发挥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作用。

二、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全面铺开之年,是实施新一轮重污染行业整治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消除全市劣五类水质断面的决胜之年,是国家气十条考核的收官之年。全市生态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文明的系列部署,围绕市委打造“三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对照温州市环保“十三五”规划,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治水、治气、治土为重点,以重污染行业整治为抓手,以“四无”整治环保专项行动为突破口,聚力攻坚环保各项任务,稳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明显提升环境管理整体水平,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进一步夯实“两美”温州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

主要环境质量目标是:全市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稳定改善,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达标率达到80%以上,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7.5%,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功能区达标率达到55%以上,全面消除平原河网劣五类水质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PM2.5浓度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25%,生态满意度继续提升;主要污染物削减幅度达到省定减排目标任务。

2017年主要干好“五个三”工作:

(一)紧盯三大目标,拉高工作标杆

一是打造美丽中国的温州样本。高举绿色发展的旗帜,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美丽温州作为目标引领,探索一条环境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发展路子,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生态环保培育成新的发展优势。二是构建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着力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行顺畅、高效优质的现代环保监管体制,形成生态保护内生动力。三是打造温州环保铁军。要立足于高标准、高标杆、严要求、严管理,强化政治导向、廉洁导向、干事导向,打造一支忠诚为民、勇于担当、依法公正、智慧高效、干净干事的环保铁军。

(二)打好三大战役,提升环境质量

一是打赢污水剿灭战。提早谋划、精细研究,对照年度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水环境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协同市治水办督促属地政府精确实施“一站一策”治理方案,力促全市水环境质量提升,确保1-3类站位水质稳中有升,全面消除全市剩余15个市控以上劣五类水质断面,持续巩固消劣成果,确保“消劣”水体与整治好的黑臭河不出现反弹回潮。二要打好治气攻坚战。要发挥好市大气办牵头抓总职能,深入分析温州大气污染形势与成因,抓住突出短板,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行动”,协同推进燃煤锅炉淘汰、能源调整、老旧车淘汰、工业有机废气整治、烟粉尘和城市扬尘控制、农村农业废气控制等重点领域治理,力争空气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加快推进V0Cs污染整治,有效推动制鞋、包装印刷行业废气治理工作,培育一批工业治气示范项目,确保完成省下达挥发性有机物(VOCs)总量减排和污染整治任务。三要打好治土主动战。要摸清污染底数,全盘谋划举措,牵头编制温州土十条,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完成全市335家重污染企业的潜在污染地块摸底排查,初步建立全市污染地块数据库,逐步开展治理与修复工作,改善我市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质量。推动一批固废危废处置项目建成投用,全面构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危废信息化监控体系。

(三)补齐三大短板,强化环保工作基础

一是狠抓工业污染防治。紧扣重污染行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时间节点,借势市委市政府开展“大拆大整”的契机,强势推动“四无”生产经营单位环保专项行动攻坚,加大日常督查频次,开展电镀等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回头看,加快七类重污染行业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确保2017年6月底前无环保措施的生产经营单位整治完毕,列入关停淘汰计划的企业、原地整治与集聚生产企业全面完成任务,逾期未达到整治要求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业关闭。坚持整治打击与规范提升两手抓,大力扶持培育标杆企业和规范园区,积极推进11个环保园区建设与17个集聚点建设。二是夯实环保基础设施。紧盯属地政府或相关部门推进温州市生态材料综合处置中心PPP项目、西片生态填埋场、经开区宏泽热电项目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提高我市工业固废无害化、减量化处置能力。协助市治水办督促推进完成280公里城镇污水配套一二级管网建设,建成投运西片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完成1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有效提升污水处置能力。加强对污染处置设施运行的执法监管,研究透彻环境污染的变化趋势,向党委政府提出合理科学的基础设施新建或提标计划。三是补强科学监管能力。加强环保科学和重点课题研究,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进工作流程标准化建设,规范办事程序,实行精准管理,努力扭转粗放式、运动式管理模式;强化源头防范管理,有效实施空间、项目、总量“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总量减排精准管控,实行与环境质量挂钩的分区分类差别化减排目标管理制度,确保完成减排年度任务。

(四)打造三大亮点,创建工作品牌

一是深入推进生态创建与美丽温州建设。狠抓“811”美丽温州建设行动。强化提升美丽温州办职能,做大做强温州美丽办平台。树立精品意识,精心打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推广的美丽创建样本与生态示范创建,提升群众获得感,确保满意度排位进等升位。二是全力擦亮环境执法最严城市品牌。压实监管责任,全面强化环境网格监管制度,充分运用环保督政、约谈预警、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措施,倒逼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环保职责。全面推行“双随机”抽查,实现全市环保部门“双随机”抽查100%覆盖;树立法治思维,确保履职到位,提升环境执法专业化水平。保持高压执法态势,以解决各类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持续开展“绿箭”系列等各类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建立环境违法行为快速发现高效查处机制,强化移动执法平台运用,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顶格处置、零容忍打击,持续保持执法震慑态势。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协作机制,联合公安、检察院查办大案要案,运用信用“黑名单”等手段,强化综合惩治效应,倒逼企业落实环保责任。三是努力创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示范工程。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加大谋划力度,找准突破口,突出重点,做精做细做大改革项目,形成示范工程,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积极对接省厅争取省里改革试点,认真落实省厅推行的改革项目;持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广实施“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清单式管理模式;探索推进环境信访分类处理、建立企业环保信用信息评价和应用体系、市区环境共保机制等改革项目,力求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树立全省标杆。

(六)强化三大支撑,提升现代监管水平

一是优化考核督查追责体系。充分发挥美丽温州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大气办、减排办等综合平台作用,优化美丽温州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延伸生态环境报表制度覆盖面至乡镇街道,定期分析研判和通报,提升影响效力,同步落实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强化对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硬约束。推进环境监察监督机制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环保执法与公、检、法紧密联动机制,聚合媒体曝光督、公众社会举报督、美丽温州办日常督,紧盯企业履行环保职责,持续推动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工作。二是强化智慧环保建设。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早谋划,以打造全省一流的环保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不断推动监管设备更新换代、监管能力持续提升。市局要利用新环保大楼装修投用的契机,2017年上半年完成智慧环保一期建设,建成环保数据中心与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加速全市域环保信息互通对接,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各地环保局长要高度重视,积极向属地政府财政争取资金投入,加大环保智能化建设力度。三是提升队伍公共形象。把队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精心谋划打造,从根本上改善环保部门的公众形象,提升公众满意度。强化精准宣传,主动与各类媒体沟通合作,深度策划宣传主题,强化市县联动,努力打造全国环保系统内较有影响力的政务微博、微信矩阵,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集体效用,持续推进环保宣教“五进”活动,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突出环保典型事例、先进人物、攻坚成效及工作亮点宣传报道,传播环保好声音,营造美丽温州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加强业务能力建设,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环保干部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解决基层环保难题的能力;严格考勤考核制度,不断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敢担当、能攻坚、善开拓的环保队伍。强化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巩固扩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开展新一轮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巡察,加强正风肃纪明查暗访力度,不断健全党风作风检查常态化机制。突出强化谈心谈话制度与提醒教育,并适当延伸基层环保,通过抓早抓小,把苗头性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加大基层站所作风效能督查力度,严格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责任追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