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温州市剿灭劣Ⅴ类水环保行动方案》的通知 | ||||
|
||||
各县(市、区、功能区)环保局: 根据市委市政府《温州市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工作要求,我局编制了《温州市剿灭劣Ⅴ类水环保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温州市剿灭劣Ⅴ类水环保行动方案
温州市环境保护局 2017年3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温州市剿灭劣Ⅴ类水环保行动方案
为实现省委“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目标,根据《浙江省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和《温州市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到2017年全部消除县控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的工作要求,现结合我局工作职责,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温州“三大转型”、打造“三个城市”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全面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排污口整治工作,强化执法监管,完善水质监测,严格水质考核,持续促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有效助力劣Ⅴ类水剿灭工作。 二、工作任务 (一)强化涉水工业污染整治 继续推进金属表面处理、线路板、皮革后处理、移膜革、蚀刻、卤制品、铸造等新一轮七类重污染行业整治,确保2017年6月底前所有列入原地整治提升计划的企业全部完成整治,逾期一律停业、关闭,2017年底前所有列入关停淘汰计划的企业一律停产、关闭。大力开展金属表面处理等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的专项整治,全市完成整治150家。集中治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到2017年底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并联网。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加强水循环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二)深入推进排污口整治 全面清理非法设置、设置不合理、经整治后仍无法达标排放的排污口。对已查明的偷设、私设的排污口、暗管,一律封堵,2017年5月底前完成;对已查明的排污口和雨污混排口,采取综合措施,分类分期予以整治。组织落实工业集聚区零直排整治工作,确保完成整治任务。督促各地针对当前部分工业集聚区存在工业废水排放浓度超标、偷漏排等问题,对区域内工业集聚区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放不达标的强化在线监控和水质监测,并加强设施运行考核管理,确保处理达标;对偷漏排的加密执法频次和打击力度,确保完成8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整治。 (三)开展铁拳剿劣护水专项执法 紧紧围绕“五水共治”劣五类水剿灭战,突出涉水环境执法,开展全市“铁拳剿劣护水”专项执法行动。组织全市各级环保部门集中开展“铁拳剿劣护水”专项执法行动,以剿灭劣五类水、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标,重点针对劣五类水断面周边排污企业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企业,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采取省级督查、市级抽查和县(市、区)自查、巡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涉水环境违法和污染环境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将宣传工作贯穿行动始终,并加大对恶意环境违法行为和典型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强化警示教育。 (四)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分析预判机制 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工作,建立环境质量月报、未消劣站位专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预警报告制度。每月对当月及累积环境质量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存在反弹的水质站位进行预警,每季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并预警。开展站位水质抽测,对纳入消劣任务要求和考核的平原河网站位进行不定期抽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掌控水质变化情况,检验消劣整治成果。 (五)强化地表水环境考核管理 完善水环境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制订2017年温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办法,重点突出“盯两头、促中间”原则。实行差异化考核,力促断面水质“差的变好,好的更好”。强化水环境管理日常督查,加密督查的频次和密度,并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实施清单化销号管理,加大对各属地政府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督促、指导力度,力促地表水水质得到持续改善。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剿灭劣Ⅴ类水环保行动作为2017年市环保局中心工作。局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牵头处室具体抓,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劣Ⅴ类水剿灭环保专项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协同有力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整治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大要素保障。督促各地加大对环保治水工作的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的支持,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投入参与整治,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三)严格督查考核。对环保治水各项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督查督办。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现场督促检查、及时发布进展情况通报,并将整治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终各类考核考绩的依据。 (四)加强舆论宣传。组织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这项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及时宣传整治先进做法和经验,曝光典型违法案件,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整治提升工作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