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流出,或被制成各种塑料制品,我市破获特大非法处置医废案,查获疑似医疗废物40余吨,已刑拘10人 | ||||
|
||||
本报讯 (本报记者) 经过环保、公安会同本报记者1个多月的追踪暗访(详见本报近期连续报道),近日,鹿城区藤桥镇“415”特大医疗废物案成功告破。昨天,市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案情和下步工作安排。 据通报,本案现场查获疑似医疗废物共40余吨,已刑拘10名犯罪嫌疑人,系我市近10年最大的医疗废物案件。目前,相关案情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今年4月14日,有举报人向本报“党报热线”88869996和环保部门反映,鹿城区藤桥镇上桥村一民房内藏有大量输液管、输液瓶、注射器等医疗废物。为了查清背后黑色产业链,我市环保部门抽调市环境监察支队、固废中心、鹿城区环保局重案组共8名精干人员,会同公安机关组成医废专案组,与本报记者共同开展跟踪调查。 田间民房暗藏大量医疗废物,数十家卫生服务单位涉嫌非法买卖,这些带有大量致病菌、病毒和残留药物的危险品,经加工后被卖给塑料原料厂,流向各类塑料制品企业。在1个多月侦查中,专案组乔装踩点、24小时蹲守,风雨无阻追踪,全程掌握了嫌疑人曹某及其收购者、供货者非法收储、处置医疗废物的相关情况和证据。 经调查发现,曹某以鹿城藤桥为中心,在鹿城、瓯海、永嘉及青田温溪一带收购使用后的输液瓶、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及塑料药瓶等混合的医疗废物,在藤桥镇上桥村上桥路110-112号民房内分类粉碎、晾晒装袋。其后,输液管、输液袋粉碎颗粒出售给平阳宋桥一鞋材加工厂,混合树脂、丁酯原料加工成鞋底用的塑料粒子;输液瓶、输液控制阀、塑料瓶及一次性注射器分类后直接包装,出售给瑞安塘下的塑料加工商,由其粉碎为塑料原料出售给各塑料制品厂。 5月21日,专案组开展抓捕行动,在藤桥曹某家中、平阳宋桥利洋鞋材加工厂、瑞安塘下塑料市场等地查扣疑似医疗废物40余吨,目前,10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刑拘。 据市卫生局介绍,目前,卫生系统已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安排县市两级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进行地毯式监督检查,并加强与公安和环保联合执法,目前已检查机构211家,停业整顿6家。下一步将分区召开整治会议,开展专项督查,部署全市自查自纠和地毯式排查;继续加大联合监管力度,建立长期联合监管机制,特别加强边远山区、个体诊所等医疗机构监管,争取做到全覆盖。 环保部门则强调,将根据环保公安联动机制,会同卫生部门对涉案医疗卫生机构继续严肃处理。并整合职能部门执法资源,有针对性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组合拳”;并继续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尤其加强对医疗废物的源头管理,杜绝医疗废物非法私自外流现象。
掌握流出、加工、销售的黑色产业链后,环保公安等部门布下了抓捕大网—— 重拳出击端掉黑窝 本报记者与环保公安等部门执法人员一道,经过1个多月的暗访追踪,终于查清以鹿城区藤桥镇上桥路110—112号曹某为中间环节,涉及鹿城、瓯海、永嘉、平阳、瑞安及丽水青田的医疗废物流出、加工、销售的特大惊心产业链,并掌握了大量证据。 这些已使用过的输液管、注射器、被污染过的输液瓶,流入塑料市场再加工成各类产品,将给社会造成重大疾病传播隐患。 5月21日,大晴天。 连日阴雨,逢晴天必晒货——当天中午,上桥路110—112号曹某夫妇不出意料地拉了70多麻袋剪好的输液管,晾晒在附近的“国家电网”院子内。 抓捕时机成熟,专案组迅速布置,一张抓捕大网迅即撒开。
【鹿城藤桥点】查扣各类疑似医废9.4吨,恶臭脏乱让人却步 下午3点左右,曹某夫妇将晒好的输液管小段装袋运回家,执法人员趁机跟入抓捕。 曹某家中情景让众人看呆了。 各类医用管瓶恶臭扑鼻 只见曹某家后院堆放了大量的输液管、输液瓶、输液袋、注射器,4名工人正头也不抬将输液管剪成碎段,输液袋、输液瓶则分门别类放到旁边的几个容器里。 我们发现,工人边上的输液管并不完全是注射用的透明软管,还有一大堆红红绿绿的管子,一个连接输液管的输液袋上标着“肠饲营养液”,工人说,这些是血透管、灌肠管。 整个加工区域的臭味令人作呕。 曹某家堂屋靠墙堆积数百袋货物。里面全是输液瓶和输液管小段。 整个加工过程毫无防护 后院墙角、过道中,大量堆积的编织袋里全是输液袋,部分输液袋上还贴着医院、诊所的输液卡和标签,还混装有金属针头。 我们询问一名工人,知不知道处理的是医疗废物,有很多病菌?他笑笑说:“老板叫我们干,我们就干了。”他说,处理时嫌麻烦,手套基本也不戴。我们注意到,他的手上满是破皮、溃烂。 工人说,他们分拣处理是计件的,每处理1斤赚5毛钱。 我们询问工人,针头他们如何处理?被戳破、划伤怎么办?工人们回答说,小的划破一般不管,出血了拿水冲一下。 曹某说,针头他不会卖,而是拿到空地上浇柴油烧成铁渣扔掉,一些拾荒者会捡过去卖。 工人说,冲洗医疗废物的水,直接排向后院的田里。 曹某家的疑似医疗废物,经过秤,重达9.4吨,全部被依法暂扣。据曹某初步交代,这些医疗废物,都是他以每斤1.1元、1.2元的价格,从周边各卫生院所、诊所和废品收购站收购来的,再以输液瓶4000多元、输液管6000多元的价格卖给下家。
藤桥曹某家中,工人正在处理恶臭扑鼻的各类医用管。还有大量带着针头的注射器。
【平阳宋桥点】查扣各类疑似医废9.5吨,自称供应鞋企做鞋底 在抓捕曹某后,专案组赶赴平阳宋桥上岙村曹某销货的工厂。 称客户喜欢输液管 到达宋桥时,已是晚上7点半,厂房内灯光通明,几名工人正在忙碌。管理人员夏某说,工厂名为平阳利洋鞋料加工厂,法人代表是他母亲。 夏某就是我们之前暗访时发现开车去藤桥曹某处运货的短发青年。他承认到曹某处拉过两三吨碎输液管。 车间里有几套塑料粒子流水线,夏某称,他们厂就是做塑料粒子,给周边鞋企提供鞋底原料的。 在车间空地上,我们发现上百袋输液管小段。夏某直言不讳地说:“这些是输液管。输液管环保嘛(意指塑料材质好),一些客户特意要求用这种材料。”车间里还堆积着几百袋已经加工好的各色圆形塑料粒子,夏某说,几乎全部都有掺入输液管材料。 货物来往鞋企众多 在工厂办公室里,我们找到了大量的出货单,最新的销售记录正是5月21日。办公桌上散落的一堆样品中,一块米黄色的塑料片上,明显标着“针管”两字。 在另一办公桌上,还有几叠塑料鞋底。夏某称,这些都是鞋企用他们的材料制成鞋底后发回来给他做样品的。 从出货单上可以看到,这家鞋底厂的销售渠道相当多,记者随手翻了一下,有“鸿达”“澳利”“南洋”“鹏发”等字样。 当晚,利洋鞋料加工厂共查扣疑似医疗废物约9.5吨。 平阳利洋鞋料加工厂用废输液管做成的鞋底样品。
【瑞安塘下点】查扣各类疑似医废20多吨,销往各地塑料制品厂 5月23日中午,专案组赶到瑞安塘下镇塘西中路72号老木屋和几百米开外的中心南街337号塑料市场店面,这是曹某另一销货点。进入现场后,两个点的囤货量让人震惊。 老房加工污水直排 塘西中路72号是3间相连的两层落地房,前后两进,堆满鼓鼓的麻袋。 在后间,一名男工人正在一个大水缸里“清洗”输液管上的塑料阀门。这些阀门有蓝色、绿色、白色的,地上也堆了一大堆。 工人说,他是房东请来分拣输液管阀门里的材料的,按天计费。大水缸旁边还有打粒机和离心机,用来将输液瓶、输液管阀门打碎,随后甩干。污水直接就排到了后门一下水道里,直通不远处的河网。 各类医废数量惊人 木屋里堆积的货物,不下400袋,按不同材质分区域堆积着。 被剪成小段的输液管、打碎的输液管阀门近300袋。在离心机旁边,还有十几袋尚未分拣混杂在一起的输液管针头和针头边的塑料片碎片。旁边四五袋则是全部分拣好的针头,电子秤称重后竟有2.5吨左右。输液管上端的塑料针头,也被打成了细粉状的粒子。我们还发现十几袋尚未处理的注射器、塑料针头、输液管中段点滴漏斗,都分类装存。这些物品,全部发黄发臭,一看就知道是用过的。 店面售卖明目张胆 在中心南街337号塑料市场店面里,我们同样发现上百袋疑似医疗废物加工品。以打碎的输液管上端塑料针头、阀门等为主。在店面门口的玻璃橱窗上和门口的广告灯箱上,都贴着“针管ABS”的字样。 该店是项某和舒某夫妇经营的。女店主项某来到店里后,非常紧张,主动说:“我们这里的东西都是新的,都是医疗厂里淘汰下来的次品加工的。” 项某说,塘西中路72号木屋是其丈夫舒某的仓库,他们两夫妻是分开做生意的。“我主要在店里代销别人的塑料原料。”项某称,老房子里的东西他老公从哪里进货她不清楚,只听说针头来自河北廊坊,输液瓶来自娄桥。 门口一个开着袋口的麻袋里,装的全部是发黄的输液管小段。 一名围观的塘西村村干部指着一袋发黄发臭、尚未处理的塑料针头,一脸茫然地问:“这些东西都是新的啊。”我们反问:“用过的也能叫新的么?”她说:“这些都是一次性医疗器械,就用过一次,就是新的嘛!”该村干部还说,塑料市场里的原料,都是卖到温州各地甚至外市外省,“乐清人买去就是做电器产品的,瑞安很多厂是做玩具和鞋底的,苍南等地是做塑料袋编织袋饭盒的。这些都是好塑料呢。” 当天的行动,塘下两个点共查扣疑似医疗废物加工品近25吨,装了满满6辆货车。 我们了解到,在塑料市场里,这些医废塑料,按不同材料以4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 瑞安塘西中路加工点内分拣阀门,污水直排下水管。
三个加工点中的医疗废物都是这样堆积如山。
有法管不严 法律成空文 1个多月的暗访、调查,至5月21日、23日连续收网,我们既震惊于查获的医疗废物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同时,整个销售、加工、再生黑色产业链的半公开化和接触者的无知冷漠,更令我们恐惧。 从暗访情况看,医疗废物的流出,根源在医疗卫生机构。仅从曹某收购的点来看,除了龙湾,永嘉、瓯海、鹿城、丽水青田一带的卫生室、小诊所几乎一网打尽。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这是对曹某等非法收购者的制约,更是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严格规定。但遗憾的是,医疗废物的流失,在根源上失控了。 同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治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但暗访中,明目张胆私卖医疗垃圾,作为监管部门,却没有及时发现,及时作出处理。而项某等人在塑料市场内公然售卖“针管ABS”,相关管理部门竟没有发现。 医疗垃圾被私自收购、倒卖,其背后无非是利益驱使。私卖可以获利,倒卖可以牟利,加工者违法加工可以得利,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之下,一些医疗卫生机构无视法律规定,收购倒卖者心存侥幸,甚至以身试法,医疗垃圾不可避免地成了公害。而监管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这些违法者以身试法,却很少被查获被处理,甚至即使被罚款依然有利可图,就造成恶性循环,越来越猖獗,越来越明目张胆,相关法律法规也就尴尬地成了一纸空文。 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在于它的落实和执行力。基于此,一方面需要相关监管部门有所作为,加大对不法回收、倒卖与处理者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不折不扣执行,不能靠突击检查,不能一罚了事,而应从危害公众安全的角度来看待医疗废物流失,对以身试法者按有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罚,对造成流失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其责任甚至刑罚。同时,还要通过降低处理成本、补贴处理费用等手段,畅通医疗垃圾的正规处理渠道,并加强监管,让医疗废物找到合理与科学的归宿。 唯此,才能彻底切断这条黑色产业链,还社会公众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
(来源:温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