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岛海域成为“生态牧场”
时间:2004-09-30 10:38:0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政协 字号:[ ]

自去年我国允许对无人岛进行开发以来,洞头上百个无人岛就像一块块诱人的“蛋糕”,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如何避免无序开发对海洋环境造成新破坏,成了当地生态保护的新课题。为此,洞头县启动了人工增养殖工程,在保护中开发———

编者按: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绿色GDP才是我们更期望的。近日,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了21条措施,来保护我市的生态环境。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报特采写了一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稿件,希望对各地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能有所借鉴、启发。

“以海为田”,在无人岛附近海域“播种”鱼苗、贝苗、螺苗,在保护中进行开发,近日,洞头县珊屿海洋养殖开发公司,在无人居住的东策岛附近海域投放了3万颗鲍鱼苗和3吨辣螺苗,在对海洋资源进行恢复的同时,把浅海岛礁变成了天然的“生态牧场”。

恢复生态协调发展

据了解,由于近两年的过度捕捞和采摘,洞头近海无人岛附近的野生鱼、贝、藻等生物资源遭到了较大破坏,为弥补由此造成的生态失衡,同时避免在对无人岛的开发中造成新的破坏,洞头县于年初全面启动了人工增养殖工程,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该工程利用沿海岛礁丰富的鱼饵资源和良好的避风条件,人工投放鱼、螺、贝、藻等苗种,以实现海洋生物的快速繁衍及多样性,恢复原来海域的生态环境。

家养野生和睦相处

与传统的海水增养殖不同,在进行人工增养殖时,养殖户可以依凭所选海域深度、水流通畅、天然饵料丰富的特点,对生长快、适应力强的苗种进行增殖、移殖播,因此基本不需投放饲料,显著减少了目前传统网箱养殖造成的近海环境污染,有效解决了海水的富养化问题。同时,养殖户还会根据需要投放一些人工鱼礁,改善水生物的繁衍环境,使野生和人工养殖的鱼虾和睦相处。

保护开发回报丰厚

这种“以海为田”的自由放养,充分利用了海洋的天然资源,有效节约了投资成本。据珊屿养殖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已投资60多万元对海域内11个无人岛礁进行保护开发。投入鲍苗15万粒,海螺20万粒,石斑鱼苗10万尾,现在苗种长势良好,平均成活率70%以上。其中,鲍鱼苗已长到4-5厘米,预计2年后,这些海鲜便可跃上市民的餐桌。

此外,养殖公司还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对无人岛进行理性开发,先后在无人岛上植树100亩,放养山羊100 多头。又投放1000只人工鱼礁,既改善水生物的栖息环境,又扩大了垂钓面积。据悉,在洞头县今年推出的“当一天渔民”的休闲旅游中,就有一个项目是到无人岛礁上捡螺、拾贝,住宿渔家,共享海鲜美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