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与人类生活环境改变密切相关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安全的冲击。但是,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长期积累效应的显现,国家环境安全的风险正在加大。
目前我国水环境状况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和运行费用高等原因,实际处理量和处理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需求。目前绝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均没有安装杀菌装置,全国地表水大肠杆菌普遍超标,城市污水已经成为污染我国水环境的重要来源之一,并对饮用水源、城市内河及城市周边地区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带来隐患。 有毒有害污染物威胁环境安全。我国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处理。历年堆存的危险废物产生的废气、渗滤液、淋溶水成为空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通过作物、饮用水、空气等媒介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多年来用于制造涂料、树脂、可塑剂、洗衣剂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材料以及人类遗弃的避孕药等在环境中共同作用,形成“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内,干扰其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空气和水中大量存在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和严重的土壤污染现状都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对人体长期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外来物种入侵缺乏有效管理,已经使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损害,种质资源面临威胁。转基因产品对生物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一些国外的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公司以独资或合资形式在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生产,有些转基因农作物已经开始环境释放。我国对生物技术的潜在长期影响和环境风险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管理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研究重视开发性研究,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环境、卫生、减灾等公共领域的科学研究投入不足,科研投入财政体制不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注重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环境与健康领域科学研究支持力度薄弱。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还处于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调查层次,个别进行的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定量关系的研究也基本局限于传统或已知的工业污染。对一些量大面广,已经普遍存在于环境之中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地表水中微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等研究课题以及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等环境与人体健康领域的课题研究不够。 环境问题解决的滞后性和复杂性,以及环境科研的不足造成环境监督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对一些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薄弱,应对措施不足。这次突发性流行病的惨痛教训启示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的环境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建设速度,提高处理等级,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生物风险的防范,当前应注重开展因环境质量下降导致的突发性流行病学问题的研究,探索环境与急性传染病暴发的内在联系,查明病原的来源。 在环境科研领域,首先应加强总局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重点探索环境影响人群的健康机制,开展水污染、大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及其防治、公害病判定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网及数据库,为我国的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持。第二是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健康损害的专门应急机构,形成环境公害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能力,制定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的鉴定标准和应急方案,在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严重的地区,及时进行现场调查、危害评估和医疗救治。第三是加强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特别是与流行病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对冠状病毒突变的作用机理研究、环境因素与病原体传播的关系研究、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监测研究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激素的生态及危害研究、污水及垃圾处理中灭菌消毒装置研制和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效应研究等。 来 源:《中国环境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