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时间:2007-07-27 07:29:34 浏览次数: 来源:市环保局 字号:[ ]

  


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温州市人民政府

二ОО四年九月



 

为贯彻落实《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人大作出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生态市。

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地)级行政区域。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市环保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规划》是依据《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议》,结合温州市情编制而成。《规划》是温州生态市建设的实施性文件,是编制区域、行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一、现实基础

(一)宏观背景

全球生态文明蓬勃兴起。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已被国际众多城市确定为重要战略目标,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绿色壁垒逐渐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刚性制约,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一项基本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国开始批准实施《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的宏伟蓝图。国内一些地区在建设生态市方面积极探索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市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已进入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遵循生态经济理念,建设温州生态市,成为战略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

(二)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1226.4亿元,财政收入15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8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基本构建成较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

我市陆域面积为11784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78.2%,平原占17.5%,岛屿占1.5%,江河占2.8%。海岸线长                                

瓯江及飞云江水质良好,基本在II-Ⅲ类,鳌江大部分河段为劣V类水质。主要饮用水源水质除平阳县小姜垟水源外,全部监测指标达标率为100%。平原河网、城市内河的一半以上河段水质为劣V类。温瑞平原地下水均为Ⅳ类较差水,局部地区超量开采,水位下降严重,造成咸水入侵。近岸海域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港湾污染严重,海洋赤潮频有发生。市区环境空气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县(市)绝大部分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空气污染的类型均为煤烟和汽车尾气并重型。酸雨污染严重,市区、乐清市和苍南县属重酸雨区,永嘉县和瑞安市属较重酸雨区。城市噪声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增加,部分河流、湖泊富营养化加重。地膜污染严重,土地资源退化。秸秆任意焚烧,使农村空气受到污染。农村能源结构难以得到有效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03年末,市区供水能力为85.2万吨/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37.5%,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达745.  。

(三)有利条件

具有较好的生态承载能力。我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湿润性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地、海洋资源较为丰富,有森林、海洋、湿地等三大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名山碧水奇,海岛风光美,景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3%。经济以轻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相对较少,生态赤字处于发生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相对较轻,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难度相对较小。

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翻了5番,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首位;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3%;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进入了,基本形成立体交通网络。

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资源。我市文物古迹众多,泰顺廊桥、楠溪江古村落(民居)、文天祥祠、玉海楼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文化底蕴深厚,倡导的永嘉学派创立了务实哲学,当代温州人的开拓精神使温州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

具有机制灵活的先发优势。我市民营经济生产总值比重为79.9%,且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比较突出,灵活的机制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建设已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大批环保志愿者和公益使者自觉参与环境保护。2003年末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饮用水源保护区5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示范乡1个、市级生态示范镇5个。

(四)制约因素

结构性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偏低。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不快,造成区域性行业污染严重;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

土地、水等资源制约比较突出。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和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低问题并存。我市人均陆域面积约2.4亩,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平原和盆地比例不高,人均耕地较少,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域总面积比例达24.9%,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人均拥有水资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电力等能源紧张局面近年内仍将存在。

观念性制约因素短期内较难改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市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数量型GDP增长仍然是重点考核指标,多数企事业单位单纯以经济效益衡量成绩,居民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铺张浪费的消费观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扭转。

发展不协调继续加剧。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社会进步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生态失衡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人居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西部内陆山区生态环境较好,但经济发展乏力,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生态建设的组织保障、政策保证的可靠性还远为不够,配套能力有待加强。地方配套性政策还不健全,一些地方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滞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战略,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资源环境、生态城镇、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注重协调,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原则。政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科教支撑,体制创新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发挥自身机制优势,加快创新步伐,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机制活力。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进行有效突破,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公众参与,开放合作原则。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生态市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拓展生态市建设的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到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显著转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经济初显成效、生态文化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

山水相依山地平原统筹,陆域海洋兼顾,增强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联动互促,增强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承载能力,把温州建设成为海湾富饶、绿网交织、城市靓丽、森林环绕的宜商宜居宜创业的滨海山水生态乐园。

集约循环推广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培育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和轻工产业耗能少的优势,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优化企业间的物质循环,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和谐共生建设生态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培育生态文化,增进人的福利,提升人的文明,建设山、水、城、乡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阶段目标与生态省的战略目标相衔接,与我市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相统一,生态市建设分全面建设、基本达标、创新提高三个阶段。

全面建设阶段(20032007年)。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初见成效。市区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验收,瑞安市、乐清市、泰顺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取得较大成绩,生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区域、行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成富裕小康社会。全市人均GDP达到2500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3%,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SO2排放强度下降到  /万元GDP,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且无超Ⅴ类水体,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0%。

基本达标阶段(20082015年)。全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市区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市、乐清市、永嘉县、洞头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产业初具规模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经济格局,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开始呈良性循环。全市人均GDP达到5000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8%,城市化水平达到6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SO2排放强度下降到  /万元GDP。

创新提高阶段(20162020年)。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全市人均GDP达到7500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城市化水平达到73.5%。

(四)建设指标

1、生态市建设指标。

指标体系建立建立考核指标34项,涵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

指标可达性2003年已经达标的有7项,分别是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气化率、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2015年较难达标的有6项,分别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包含无超Ⅳ类水体)、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工业固废处理利用率(包含无危险废物排放)。

2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

指标体系建立建立考核指标28项。

指标可达性2003年未达标的有7项,2005年较难达标的有4项,分别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包含无超Ⅴ类水体)、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废处理利用率(包含无危险废物排放)。

三、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温州分属浙西南山地、浙东沿海及近岸、浙东近海及岛屿三个生态区。结合温州市山地丘陵、平原和海洋三大地貌类型聚类和更替的基本特征以及开发时间、活动强度和产业类型的集聚性和差异性,构筑西部山地绿楔、东部海洋蓝楔,平原塘河,乐清湾、三垟、万全湿地,清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水系之间互相融合的生态格局,划分成温中平原、温西山地、温东海洋岛屿生态功能区和14个生态功能亚区,为方便实行属地管理进一步细分出60个生态建设区块。

(一)温中平原生态功能区

位于瓯江、飞云江、鳌江水系的下游,包括鹿城全部及龙湾、瓯海、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苍南等7个县(市、区)的水网、平原和沿海区域,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有柳虹、温瑞、瑞平、江南平原,有瓯江、飞云江、鳌江水系,是我市产业要素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和重要的海(滩)涂水产养殖区域。该区分为乐清中北部城镇建设亚区、大都市建设亚区、飞云江流域城镇建设亚区和南部城镇建设亚区。

主导生态功能:开展城镇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同时兼有泄水排涝和湿地的生态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水环境严重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耕地急剧减少,肥力下降;河道行洪、抗洪能力弱,洪涝和渍害严重;部分地区酸雨污染较重,湿地逐年减少,地面沉降趋重;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入海陆源污染物增加,威胁河口、港湾及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和发展方向: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系统的协调作用,原则上要有序地、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活动。加快城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水平;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城乡环境和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推广农业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提倡节水产业,开展中水回用;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加强河口港湾和近岸海域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

(二)温西山地生态功能区

位于我市的西部,包括文成、泰顺的全部和永嘉、瓯海、乐清、瑞安、苍南、平阳等6县(市、区)的山区,面积约9500平方公里。是我市山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是楠溪江、鳌江、飞云江等主要水系的发源地。区域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业基地,拥有为数众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该区分为楠溪江水源涵养亚区、乐清山地生态抚育亚区、瓯江流域山地生态抚育亚区、飞云江中游山地生态抚育亚区、飞云江鳌江水源涵养亚区、文成中北山地生态抚育亚区、温南山地生态抚育亚区。

主导生态功能: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持水土,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适当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主要生态问题:山高源短流急,自然蓄水能力差,非工程措施不足,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毁林圈地、森林病虫害严重,森林的生态功能减弱;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陡坡耕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保护和发展方向:生态保护总体上优先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护好水系源头;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加强封山育林,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天然林资源,提高针阔混交和常绿阔叶林比重,加强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加快生态修复进程,建设自然保护区,拯救珍稀动植物;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农业;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合理开发山区水电资源;适度开发风景旅游资源,结合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下山脱贫和外迁内聚,实施生态移民;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三)温东海洋岛屿生态功能区

包括我市东部近海海域及其所属岛屿,涉及洞头全部、乐清、龙湾、瑞安、平阳、苍南等5县(市、区)的海域、岛屿,陆地面积160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近11000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岸线绵长,港湾众多,有乐清湾、温州湾、沿浦湾、大渔湾四大海湾,滩涂资源比较丰富,有洞头、北麂等著名渔场,南麂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计划。该区分为乐清湾生物生产供养亚区、瓯江口临海产业发展亚区、海洋岛屿生态保护亚区。

主导生态功能:维护海洋和海岛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主要生态问题:海域污染加重,赤潮频繁发生;捕捞过度,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台风、暴潮危害严重;淡水资源短缺,供水不力,排水不畅。

保护和发展方向:保护为主,兼顾发展。推进重点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快以大陆引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海岛供排水设施;加强海域及海岛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发展港口物流、生态渔业、滨海旅游和新兴海洋产业;加大入海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力度;重点建设标准海塘、海岸防护和海岛防护林;严格执行休渔期和禁渔区制度,拓展远洋渔业,鼓励渔民;实施生态移民,实现小岛迁、大岛聚。

四、主要任务

(一)生态经济建设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充分发挥我市的特色和优势,围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起产业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生产高效、资源集约利用的生态经济体系。按照区域承载力要求,逐步调整产业布局结构,提升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协调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批低效重污染产业,推广一批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加工装备,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见效快的集约生态型示范项目、产业基地和生态化工业园区,从生产源头缓解生态市建设压力,倡导环境文明的绿色消费方式。

1、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构筑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链为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和不断强化服装、鞋革等轻工产业群,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机械等产业。重点解决制革、煤电、化工、电镀等行业的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

强化东南沿海大商港、浙南出入境旅游中心、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推进绿色贸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由转变。

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发展效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在保护的同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2、培育生态工业

坚持生态优先和发展第一相结合、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外部协作和内部联合相结合的原则,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工艺,以生态化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建设沿海金色产业带,从企业、产业基地、区域经济三个层面建立生态工业体系。

1)优化工业布局。协调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构筑与城镇体系相适应的工业产业基地,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促进工业布局和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着重抓好乐清片、滨海片、飞云片、鳌江片等四大片产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全市工业的主要集聚地;在资源丰富、交通地理区位较好地区布局工业;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地区布局工业。

乐清片产业园区:应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着重发展电子信息、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绿色化工等产业,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有效循环,力争形成物质循环系统。

滨海片产业园区:主要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汽摩配、模具等产业,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飞云片产业园区: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服饰、轻工机械装备、塑料制品、五金工具等传统产业,发展环境友好型轻工业。

鳌江片产业园区:既注重承接都市区产业转移,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塑料制品、包装印刷、家具、不锈钢等产业。

2)建设生态化工业园区。推动产业发展逐步从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变,在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平阳县各选择1家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实施生态化改造。用生态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建成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等生态化工业园区。提高入园企业的生态门槛,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采用绿色原料、生产工艺和技术,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合理规划和改造园区内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和基础设施,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形成企业共生共存的园区生态网络。

清洁生产型石化基地:建设以大型乙烯为龙头的石化项目,利用其提供的乙烯、丙烯、芳烃及C4,形成完整的产品链;以产业链的延伸,特别是合成树脂、基本有机原料装置的建成与下游轻工产品的对接,使石化产业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内部结构合理、资源有效互补的石化工业体系。利用基地内生产装置集中布置以及产品链之间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改善环境、建设绿色石化园区。采取节约用水措施,减少污水排放。基地在选择建设项目时优先考虑技术先进、耗水量小、治理技术,坚持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把石化基地建成我市典型的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高科技石化产业基地。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方针,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含量。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滨海片产业园区、乐清片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型能源、环保产业等,形成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新型材料:以高质量、高性能、多功能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差别化和功能化纤维等。

电子信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以应用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应用于服装、鞋革、低压电器、包装印刷等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类软件以及商务与酒店管理类软件等。扶持发展计算机、通信、元器件制造业。

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设备、空分成套设备、机电仪一体化工程机械、现代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等。

生物医药:重点开发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生物工程诊断试剂和疫苗、现代中药、食品工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等。

新型能源:积极探索风能、潮汐能、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的利用,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加工。

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应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噪声和振动控制设备、环保药剂与材料等。

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加工、新型环保、高效节能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运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改造提升机械、轻纺、化工、建材等为重点的传统产业,壮大提高以鞋革、服装、电器仪表、包装印刷机械、汽摩配件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推广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化农业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新品种培育与改良、生态农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形成产业化。以海水养殖和海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对苗种繁育、疫病防治、抗风浪以及诱饵生产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建立起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为重点的产业体系。

推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含量。重点是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高技术在交通、能源、通讯、金融、保险、商贸旅游、服务咨询、财务会计、文教卫生、城乡建设、公共管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好一批信息化重点应用工程,强化提高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发展应用软件,重点发展网络技术平台、信息安全技术以及金融、财税、医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发展通讯电子产业,重点发展宽带用户网系统、多协议多业务处理系统、多功能终端、光传输系统、电子防伪系统等。发展绿色能源,重点发展洁净煤技术应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发电设备及系统,新型高能蓄电池,生物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

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工业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废旧轮胎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废润滑油回收处理、废旧家电和电脑回收利用、废旧手机回收处理等一批废旧物品回收循环利用示范工程。推广混凝土空心砖和利用废渣生产空心砖的技术与设备,开发利用新型墙体材料。加强科技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切实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综合回收率。

3、扶持生态农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和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按城市郊区、平原水网、山区丘陵、海洋岛屿四个圈层布局,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城市郊区生态农业圈:包括主城区、永强副城区的郊区,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园艺、蔬菜等,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有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平原水网生态农业圈:包括瑞安、乐清、苍南、平阳、永嘉等的水网和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以粮、渔、畜为基础,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等经济作物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山区丘陵生态农业圈:包括文成、泰顺全部,瑞安、乐清、苍南、平阳、永嘉等的丘陵山地,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以名茶、名果、笋竹、药材、高山蔬菜等作物立体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积极调整畜禽养殖产业布局,合理划定禁养区,建设畜牧科技园。

海洋岛屿生态农业圈:包括洞头县全部,乐清、龙湾、瑞安、平阳、苍南的沿海、海洋岛屿地区。在近海近岸地区,发展以养殖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在海洋岛屿地区,减轻捕捞强度,重点发展生态渔业。

2)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

农产品基地:利用我市的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重点是水稻、蔬菜、畜禽、水产品、林产品等。

农产品加工:按照的思路,重点抓好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在瓯海、龙湾、瑞安、永嘉、苍南、平阳、文成、泰顺等地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着力提高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农产品安全: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名特优农产品,实现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安全化、管理科学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扩大绿色农产品的出口。

3)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积极倡导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实施畜禽废弃物的分类收集、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诊断监测系统。

发展设施农业:利用城市的技术和资金优势,采用温室大棚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等,发展高效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的设施农业,建设和完善仰义观光农业园区、温州农业高新示范园等,使之成为我市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地发展节水农业生产示范项目,解决农业生产耗水量大、季节性缺水和农田水土流失等问题。

4、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绿色商贸、现代物流为重点,发展安全、生态、便捷的现代服务业,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大商港、浙南出入境旅游中心、区域物流中心。

1)优化现代服务业总体布局。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以市区为龙头,大力建设半小时交通圈,构筑的总体格局。

市区主城区:大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依托发达的工业、快捷的交通、丰富的人文资源、雄厚的教育人力资本,建设中央商务区、物流园区,完善高教园区,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电子商务、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生产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副中心城市:同步发展乐清市区、瑞安市区、鳌江流域城镇群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金融、房地产、现代物流、旅游、技术服务、公共服务等发展。

县域中心:洞头、永嘉、苍南、平阳、文成、泰顺等县依托各自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商业带、旅游黄金线等,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省际贸易、滨海旅游、健身疗养、生态休闲、农产品市场集聚和流通等。

2)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的原则,根据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更加生态化。把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等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强化旅游对生态意识培养的作用。积极开展旅游景区的评级活动,推进旅游饭店的生态化改造。建成一批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建立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推广生态旅游经营理念,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活动,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

生态旅游体系:以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级森林公园、各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保护和开发我市优美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特色旅游,按照开发、利用、保护、整合四位一体的要求,建设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体系。

旅游资源保护:把风景旅游资源保护放在首位,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森林、山水、溪流等各类风景旅游资源,合理安排生态旅游网络和旅游线路,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容量,控制接待规模;强化对各级风景名胜区景观特色的生态管理,防止自然风景人工化,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开发旅游市场: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发展商贸考察、观光度假保健、会议会展商务、文化旅游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拓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

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配套完善旅游发展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生产六要素,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我市旅游品位。建设完善旅游交通路网,实施接轨大上海和辐射浙西南、闽东北的外部交通对接工程,开通国际航线,加快形成快捷的旅游交通运输网络。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政府引导,市场竞争,建设规范化、集团化、网络化的现代旅行社,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发展绿色商贸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把我市建设成购物天堂。合理构筑市级、区级、社区级商业网络结构,建立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商贸服务网络。加快农贸市场整治,推进生鲜超市建设,构筑绿色农产品流通网络。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商贸、餐饮发展,推进商贸、餐饮业废物资源化利用,节约资源和能源。

构筑商业网络结构:在大都市范围内,构筑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集镇)商业中心,构建主城区商业网点。市级商业中心2个五马商业区、杨府山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8个欧洲城、西城区块、南浦区块、梧田区块、滨海区块、娄桥区块、瓯北区块、洞头区块;社区(集镇)商业中心14个。

农贸市场整治:以提升农贸市场整体竞争力为主线,以,全面整顿不符合卫生要求和无证的农贸市场,逐步把中心城区的农贸市场改造成环境整洁、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污水污物处理符合卫生要求的市场。到2007年把市区22处老市场改造为标准化农贸市场,农改超市场3处,新建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3处,农贸市场总数达到44处,农贸市场标准化比重达到60%;其中,生鲜超市争取达到5个,比重达到10%以上。

4)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在降低产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作用,创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绿色物流,构筑温州的国际大商港环境,促进全市物流运作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和规模化。到2007年物流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建立,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初具规模。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快速、准时、多样化的城市和大都市圈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商贸物流实现都市区货物一小时配送、大都市区货物二小时配送,周边地区八小时配送。

建设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园区12个,即建设3个产业物流园柳市产业物流园、龙湾产业物流园、万全产业物流园,4个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乐成配送中心、鹿城配送中心、安阳配送中心、浙闽边贸配送中心,5个综合物流基地潘桥物流基地、塘下物流基地、鳌江流域物流基地、南岳物流基地、洞头物流基地。其中鳌江流域建设一个产业物流园,远期根据城市发展提升为综合物流基地;随着温州港向瓯江口外外移,远期龙湾物流园区逐步成为服务滨海产业园区,兼顾城市配送需要的产业物流园。

构建高效便捷现代物流信息网络:重点是一大门户入口、三大系统、五层结构。一大门户入口由基础设施层、技术标准层、支持系统层、模块功能层、应用服务层等搭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为不同物流主体之间信息体系的桥梁纽带。

5、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重点加强港口开发建设,加快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生态渔业、滨海生态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海洋新兴产业,构筑多层次海洋经济新格局。

港口海运业重点抓好状元岙、南岳、大小门岛、七里、龙湾等深水港区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和港口吞吐量能力,积极做好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建设,建设港口型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海洋油气液态化工中转储运业,加紧开发建设小门岛基地10-30万吨码头、30-60万m3油库、10万m3液化库。到2007年全市航运船舶总吨位达120万吨以上。

临港工业重点发展包括石化、精细化工、船舶修造、能源、汽车配件及有色与黑色金属等临港工业。

生态渔业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轻海水养殖污染。大力发展特色养殖,重点抓好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特色养殖种苗生产。建立乐清虾贝类养殖,龙湾、瑞安贝蟹虾围塘养殖,洞头鱼藻浅海养殖、苍南沿浦湾、大渔湾藻鱼蟹类养殖,瑞安和平阳海水生态(休闲)渔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永兴海水贝类苗种、洞头海水鱼类苗种、平阳南麂名特优鱼类苗种、乐清海水虾贝类苗种、龙湾瑶溪观赏鱼苗种等五大繁育基地。突出水产品流通与加工,重点扶持等一批著名大型批发交易市场,以打造温州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强市。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重点强化对主要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依法加强海洋国土渔业资源和水域的综合管理,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滨海生态旅游业形成以的滨海旅游格局。组建洞头和南麂两大海岛旅游基地。构筑洞头海岛民俗文化、南麂列岛贝藻海洋生物保护区、铜盘岛海上园林石景造型公园、瓯江三岛休闲度假、苍南滨海五大滨海旅游区。重点建设苍南渔寮、瑞安铜盘山、龙湾滨海、乐清西门岛、洞头东沙五大观光渔业园区。

滨海出口加工业:加快洞头半岛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政策到位,力争形成零关税出口加工区。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滨海出口加工业;乐清湾西侧的柳市、白象、乐成、虹桥一带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国家级电工电器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电工电器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到2007年滨海出口外贸总额达到30亿美元。

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和新兴海洋产品的发展,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优势。加快培育海洋精细化工、海洋信息、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食品等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拓宽海洋生物资源的加工领域。加快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搞好东海油气开发基地建设。推广应用海水直接利用技术,适时适地开展海水淡化产业化项目。

6、倡导绿色消费

严格治理,鼓励消费绿色食品,禁止买卖和食用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反对暴饮暴食和铺张浪费。禁止烟草广告,禁止公共场所吸烟,逐步降低烟民比例。禁止穿着受保护的野生或稀有动物皮毛制作的服装。提倡适度消费并注重所购买商品最终处置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反对商品过度包装,不购买、不使用、不弃置对环境有海的产品和危险品。倡导住房适度消费,广泛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推广建设生态型住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自行车出行、步行,探索发展太阳能、电能或液化气为能源的公共交通工具。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使用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具。提倡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的二次使用。推行垃圾分拣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

(二)生态社会建设

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培育生态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生态安全建设,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社会体系。

1、提高人口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实施的人口发展原则,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优生优育,调整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开发人力资源。

1)控制人口数量。坚持推行适度从紧的计划生育方针,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坚持重心下移,重点加强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努力实现人口的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

2)促进优生优育。全面实施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听力筛查等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措施,加强生殖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管理。让育龄夫妇享受优质的生殖保健服务。

3)调整人口结构。调整人口的地区、城乡结构。加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及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降低人口和资本发展成本,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推动偏远山区、海岛地区人口往沿海城市及重点镇集聚,并不断改善外来劳动人口生活环境,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全面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重视人口老龄化和婴儿性别比重失衡问题。

4)开发人力资源。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十五年教育网络体系。建成和完善温州(茶山)高教园区,新建第二高教园区,到2007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健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强化职工岗位培训,积极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基本形成相对集中、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园区,推进从学龄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

2、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组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信息网络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以农村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政府投入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倾斜。加强基础医疗保健普及和基础医疗资源配备,建设高水平的医护队伍,构建合理的城乡医疗网络。

1)加快疾病预防控制硬件和软件建设。重点是加强市传染病医院、市疾病控制中心,各县(市、区)疾病控制中心建设、传染病区和传染病专科的建设,基本形成集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在加快市、县两级以及基层防保网络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各种传染性疾病免疫规范化接种和管理,提高各类免疫接种质量,构筑抗御疫情坚固防线。

2)重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在市中心以一家大医院为依托,建立市医疗急救中心和若干个分中心,建立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急救队伍,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

3)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基本形成妇幼保健体系。建成温州市和瑞安市、乐清市3家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瓯海区、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6家一级妇幼保健院。加强农村社区妇幼卫生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产科、儿科的建设,提高母婴保健质量,降低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4)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调整乡镇、村两级卫生机构布局,加快列入省计划安排的农村中心集镇卫生院200强的项目建设,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的枢纽作用。

5)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提高依法监督管理能力。按照《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规划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定岗定编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基金,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培养及引进一批高素质监督执法人员,装备必要执法工具和应急设备,配备卫生监督经费,形成比较完善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3、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促进充分就业,营造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既符合生态市建设要求又具有温州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和完善城乡失业保障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扶持。

1)积极促进充分就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引导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城乡劳动就业。加强劳动安全、强度、工资等的监督管理,保障劳动者权利。积极开展各类在职、兼职和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中员技能水平。扶持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培育和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分工分业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总量,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2)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构筑疾病医疗、贫困救助、养老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合作组织建设,解决农村居民的疾病医疗条件。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家庭保障为主,社区(集体)保障和政府救济有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3)完善城镇居民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覆盖水平。在提供基本的食物保障外,与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结合起来,完善资金筹集、救助标准测算、评估依据、实施程序等实施方法,形成政府负责、强化救助功能、程序规范的综合型社会救助机制。促进流动人口保障体系建设。

4、培育生态文化

深入挖掘温州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化研究,把生态文化纳入温州文化,推动温州文化的内涵提升,开展生态教育,创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市建设的文化氛围。

1)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和开展对雁荡山、泰顺廊桥、瓯海泽雅四连碓造纸作坊群等有条件的物质遗产申报世界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筹备工作。对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艺术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整理和保护。加强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6处)的保护;加强江心屿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遗存的修复;加大对五马街、解放北路传统商业街区,永宁巷历史街区、庆年坊近代居民街区,城西街、墨池坊历史风貌保护区等的修复、保护力度。

2)培育企业生态文化。以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切入点,积极倡导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培养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生态文化大局观,从而诱导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

3)推动社区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加速推广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倡导推行以创建绿色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活动馆(站)、村居图书馆(室)、农村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儿童文化园等群众文化网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和促进城乡地区文化交流,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业余文化体育团体以及老中青幼活动小组,利用社区环境教育和宣传手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创建。

4)开展生态教育

学校生态教育:广泛开展生态基础教育,倡导创建绿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通过开设生态环境课程、开展生态环境实践活动等方式,在学校形成生态教育氛围。

公众生态教育:充分利用公共媒体资源和各种社会组织资源,面向公众普及生态知识教育,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程度。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发展观教育和生态知识教育,增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生态保护政策措施的意识。

兴办生态教育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优质资源相结合,创办各类教育或技术培训机构,为企业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培训,为企业的生态化建设和改造,提供各种层次的人才保障。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激励行业、企业培育生态友好型技术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广泛采用生态友好型技术。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加快海陆协调发展。以沿海产业带和大陆连岛工程为依托,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强化海洋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海陆联动和双向交流。大力开发和利用港、涂、景、渔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六大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海陆产业集群。以严格控制和强化治理陆源污染为重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海陆污染整治联动,营造良好的滨海环境。

2)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性,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在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协同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奔小康步伐,纵深推进人口迁移、产业培育、环境优化和山海协作四大工程,全面落实和不断完善对欠发达地区的各项扶持政策,建设灵江山海协作区和山区半山区的下山移民安置点,对迁移人口进行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增强其向非农产业转化的能力。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生态保护手段和促进当地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以内外部机制全面推动形成城乡联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3)加快推进南部发展。全力组织实施鳌江流域发展战略和鳌江流域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引进与当地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高新技术含量高、前瞻性强的产业项目,在苍南芦浦建设精细化工基地,在苍南、平阳建设服装产业基地、家具产业基地、不锈钢产业基地等。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深度开发利用文成、泰顺山区的农副产品资源。

6、加快生态安全建设。

     

以打造为载体,以保障生态安全为目标,推动生态与生产、生活联动发展。加强珊溪、泽雅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合理分配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逐步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科学合理兴建水利设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和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地下水的保护与利用,严禁过度开采利用,严禁城市建设中过度抽取地下水。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行业、企业和生产设备,到2007年以十八个重点区域、行业环境污染治理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环境纠纷和污染事故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森林火灾、台风、旱涝、地质等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健全危险品、溢油等突发性事件快速反应体系。

(三)资源环境建设

突出抓好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综合整治,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利用资源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1、资源永续利用

1)水资源利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对水量、水质的要求为导向,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

发展水产业:优水优用,分质供水,确保饮用水质和量的安全。在确保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前提下,把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利用优质水资源,开发高附加值饮用水产品。合理利用水的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是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水旅游业,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合理利用水的养殖功能,提高单位水体的经济价值。

全面节水:持续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和重复利用率;大力推行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合理制定城市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定额,开展工农业和生活节水工作,降低工农业和生活耗水总量;在工业循环冷却、绿化喷灌、道路冲刷降尘、补充景观用水、洗车、冲厕等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行业,倡导其利用中水。开展城市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提高冷却水等的回用率,建设污水处理厂、居民区、公共建筑的中水回用系统以及城市绿地浇灌的中水利用系统。

供给保障和水能开发:按照的原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加强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疏浚,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增强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发展水能利用事业。加强水库、电站工程建设及水库安全防险;在发展小水电时,必须从防洪防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考虑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已经失去其原有功能的小水利、小水电设施,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

水资源管理:建立水资源保障体系,以合理的水价机制为手段,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厉行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实施科学调水,以丰补歉。加强地下水的保护和利用,严禁过度开采利用,严禁城市建设中过度抽取地下水;建立跨流域用水管理机制,合理调节区域用水。

2)土地资源利用。严格执行的基本国策,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采用购买指标、委托管理,代保等措施努力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科学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造地,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弥补建设占用而造成的耕地数量减少,至2010年增加耕地22025.8公顷,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区土地:严格保护并禁止开发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水土保持区、提供淡水区、生物多样性维持区、生态脆弱带、代表性生态系统分布区、生态屏障区、近海过渡区等的土地。限制开发地貌转换区、水陆交错区、城乡交界带、文化保护区等的土地。适度开发交通沿线、开发区等的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科学耕作管理,提高土壤质量;推广农业立体种植和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种植的规模化进程。实施生态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人口集聚,提高园区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科学进行滩涂围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快改造和村落搬迁、旧村改造与改造后的土地复耕步伐,实施工业用地园区化、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公寓化,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动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

3)森林资源利用。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中心,大力调整林业结构,增强林业生态屏障功能,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品体系。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实施以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布局为在现有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其他特种用途林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头、干流、主要支流两侧,重要湖库周围,城市周边,海岸前沿,铁路、国道、省道、国防公路两侧,高山及山地陡坡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生态地位重要地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分三个类型区:东部平原海岛生态公益林整治区位于我市的西部,西邻丽水,南接福建省宁德,北靠台州市。加强千里通道工程建设和平原绿化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乐清和苍南等地的沿海红树林保护和建设工作。到2007年建成生态公益林23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万亩。

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实行森林资源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森林资源的有偿使用、转让;逐步推行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强化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推进林业产业化,以商品林、森林旅游业、花卉种苗业、木竹加工业、森林食品加工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等为主导产业,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木竹制品加工、森林食品加工、森林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五大龙头企业,建设竹笋、板栗、花卉苗木、木竹原料等林产品龙头市场,实现以龙头企业和龙头市场带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建设森林安全防护体系:着重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预防监测体系和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体系,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采取方针,加强林火监测现代化建设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推广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制止乱砍滥伐林木、毁林开垦等行为,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安定。

4)海洋和渔业资源利用。按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合理规划利用海岛、海岸线及纵深土地资源,防止滩涂无序围垦。加快调整海洋渔业结构,改变作业方式,限制近海捕捞,拓展远洋捕捞,严格实行禁渔区和休渔期制度。加强增殖流放和人工鱼礁建设,提高海洋生物增殖和多样性。加强对洞头、南麂、北麂与乐清湾四大渔场等海域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开展近海海域养殖容量研究,做到科学、合理养殖。

5)矿产资源利用。实施《温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按照的原则,加快矿山布局和矿业结构的调整,实行矿山最小开采规模控制。积极提高深度加工水平,禁止低效无序开采,严格控制公路两侧等重点保护地区、生态敏感地区开发,做好废弃矿区生态恢复工作,合理规划海岛矿产资源开发,严禁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到2007年完成矿山治理250万平方米,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60%以上。

6)清洁能源使用。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完善能源的多渠道供应网络,适时建设抽水蓄能发电、燃气发电等项目,增加天然气供应量和利用率。推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2、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水污染综合治理,继续治理大气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控制与管理,加强区域环境噪声的综合整治,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深入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工程。到2007年重点治理平阳水头制革基地、全市电镀行业、鹿城制革业、涂村工业区、龙湾合成革行业、浦州拉丝业、瓯海泽雅废塑料洗涤业、三垟湿地保护区、瑞安塘下小熔炼业、乐清柳市废旧线缆行业、芙蓉钻头业、永嘉桥头纽扣业、平阳烂版业、苍南布角料褪色业、卤制食品业、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成革行业、龙湾不锈钢酸洗业、瓯海慈湖废塑料洗涤业污染,实现重点区域、行业内所有企业三废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区域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要求。

1)强化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的区域、流域总量控制,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模式,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

三大流域治理:启动三大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制定实施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楠溪江、重要小流域和珊溪水库等水源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种类和总量。瓯江温州段的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飞云江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鳌江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市区内河水质逐步恢复到国家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为国家Ⅱ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近海水域生物资源保护区的海水水质保持在Ⅰ类水质。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抓好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内河治理:加快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重点污染源治理,通过清淤、截污、引水、治污、绿化等工程,对温瑞塘河和市区内河进行综合整治,使河道水质及沿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

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要大中小结合,治理计划要长中短相衔接,工程建设要短平快相配套,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截污治污之路。加快建设规划中的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在远离大型污水处理厂且相对自成体系的区域建设若干个组团式污水处理系统,在离城区相对较远的居住小区、教育区、娱乐休闲区和其他园区建设若干个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后原地达标排放。鼓励污水处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污水处理效益。到2007年建设完成西片和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瑞安市污水处理厂、乐清市污水处理厂一期、永嘉上塘污水处理厂、灵溪污水处理厂一期、文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泰顺城关污水处理厂、洞头县城污水处理厂、楠溪江污水处理厂、平阳北港污水处理厂、龙港污水处理厂、平阳水头中后污水处理厂、溪头南污水处理厂、钱库-金乡污水处理厂、珊溪污水处理厂、黄坦污水处理厂、玉壶污水处理厂、瓯北污水处理厂一期等工程,配套建设相应污水收集管网。市区应将污水收集系统作为近期建设重点,尽快解决雨、污混流问题,使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发挥应有作用。到2007年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

2)继续治理大气污染。继续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燃煤电厂和热电厂必须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并实施二氧化硫在线监测。全面推广低硫煤、洁净煤和其他清洁燃料,严格控制工业用煤的含硫量,减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酸雨的发生频率。逐步淘汰小型燃煤炉、窑、灶,建设城市天然气输配工程,提高城市的气化率。逐步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重点防治合成革、铸造、化工等行业的废气污染,进一步扩大烟控区。逐步把污染严重的企业从旧城区迁出,在七里片适当布置一些废气排放量大的工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建立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体系,严格执行机动车辆销售环保准入制度,强制淘汰超标排放车辆,市内出租车、公交车要逐步向环保型汽车过渡。加强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过程的防尘、抑尘管理。加大餐饮业油烟治理力度,出台餐饮业管理的规定。

3)加强固体废弃物控制与管理。按照的原则,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理与循环利用。

回收系统:建设全市固体废物回收网络,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建立电子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设施,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废品回收、净菜上市、调整民用燃料结构等,对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回收利用。

处理系统: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垃圾处理体系,避免不同环节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科学规划设计并组织建设一批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尽快完成杨府山、卧旗山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工程,建设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瑞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乐清垃圾焚烧发电厂、苍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昆鳌垃圾焚烧发电厂、瓯北垃圾焚烧发电厂、昆鳌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提高完善瓯海东庄、鹿城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能力。到2007年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危险废物处理:严格危险废物控制,加强医疗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品全过程监测、监控和管理,实行专业收集、专线清运和集中处置,建设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工程。加强进口废物的管制,严禁境外危险废物进入我市。

4)加强区域环境噪声的综合整治。

生活噪声治理:调整和改善城市功能布局,发展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模式。倡导俭约的社会生活方式,降低主城社会活动强度,控制社会生活噪声源。继续扩大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实行多部门联动的社会管理,强化对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场所、家庭装修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完善噪声治理设施安装和有效运行,治理社会生活噪声。

工业噪声治理:强化工业噪声长效管理和监督检查,鼓励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积极创建新的噪声达标区,对布局不合理、扰民严重、一时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厂居混杂矛盾。

建筑噪声治理:开展创建工作,提倡使用工艺先进、噪声强度低的建筑施工机具。优化城市建设项目的时空布局,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噪声影响范围。

交通噪声治理:建设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完善交通组织指挥系统,优化市区交通秩序,降低主城机动车流量。加强船舶、火车和机动车辆噪声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城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的规定,并逐步向中心城镇、次中心城镇和集镇分级推广;设置隔声屏障,保护交通干线两侧的居住区、教育区等敏感区域。

5)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到2007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平方公里。

重点预防区治理:对括苍山、洞宫山、雁荡山及洞头海岛等重点预防区,采取的措施,加强林草抚育,严禁烧林开荒,建设生态公益林。

重点监督区治理:对瓯江下游、飞云江和鳌江的中下游、南麂、北岙、东屏等重点监督区,加强水土保持监督,对植被破坏进行再造,开展生态恢复。

重点治理区治理:对飞云江、鳌江、楠溪江中上游等重点治理区,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法,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在15度-25度之间坡地大力建设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在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

6)深入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工程。农村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要全方位、深入开展农村污染综合治理。

加强化肥农药控制:深入实施沃土工程,调整和优化用肥结构,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逐步减少氮、磷、钾等单质肥料的用量,使化肥利用率提高到35%;落实排灌渠系改造,提高农灌水的循环利用率。在重点河网地区建立农业氮、磷流失控制区。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植保新技术和替代农药的开发推广。加强农畜产品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完善市、县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实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第9号令)和《关于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2]105号)的有关规定,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尽快完成禁养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场的关停转迁。非禁养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加强污染治理。严格落实新、扩、改建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工作。对畜禽养殖场要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对农村家庭养殖户,进行适度规模集中,鼓励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形成以沼气化为纽带的农牧复合系统。

加强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农村垃圾中转站、应急填埋场,形成市、县、镇、村四级管理网络,构筑较为完善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系统。 遵循的原则,合理进行环境功能分区,统筹考虑城镇工业发展结构、布局、城镇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以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乡镇(村)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为抓手,推进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镇貌整治等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划定禁烧区,做到在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开展秸秆快速堆腐和秸秆分流覆盖经济作物、秸秆氨化作饲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试点示范与推广。加强塑料农膜生产企业和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塑料农膜生产标准,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塑料地膜回收及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开发。

3、滩涂围垦区的生态建设

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科学围垦造地,在开发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滩涂资源,增加产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加强潮流场监测,围垦速度与淤涨速度尽可能一致,错开围垦各项目施工期,开敞型海岸段先促淤后围垦,利用促淤和建设人工湿地等手段增加湿地面积,建立海洋保护区等措施,尽量减少围垦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逐步使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在动态中达到良性循环。

加强海岸带的生态保护,特别是加强生态脆弱带与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乐清湾北部建立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保护红树林和黑嘴鸥等湿地鸟类,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瓯江口适宜地段建立滩涂湿地示范区,保护以黑嘴鸥为重点的水禽栖息地和滩涂湿地自然生态景观。在乐清湾、飞云江口、鳌江口、沿浦湾、大渔湾适宜地点营造以秋茄为主的红树林和半红树林。

滩涂围垦区主要布局生态农业,从严控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园区或产业基地本着有利于结构调整、产业提升的原则,有选择地接纳入驻企业。提高入园门槛,严格控制污染企业的转移和搬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污水处理厂,生活和工业污水经集中治理后达标排放。发展生态农业,防止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因不合理施肥、投饵产生流失等引起面源污染。清江以北围垦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清江以南瓯江以北围垦区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瓯江口围垦区(包括灵昆岛和洞头诸岛)主要用于发展出口加工业、港口物流业、清洁型石化工业、石化原料储运业、船舶修造业、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业和城镇建设。龙湾滨海、瑞安滨海滩涂围垦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部分区域可用于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平阳滨海滩涂围垦区(包括瑞安飞云江南面围垦)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局部可作为台商投资产业等开发。江南围垦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局部区域可用于精细化工等产业开发,化工基地内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污染物集中治理达标排放。苍南的大渔湾和沿浦湾滩涂围垦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局部可用于电力工业和港口开发。

(四)生态城镇建设

以都市、县、镇、社区、村五类载体为依托,构筑具有温州特色的生态城镇体系。

1、建设生态都市

2007年以前,市区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验收。到2007年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要求。到2010年温州生态园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要求。到2015年市区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要求。开展都市生态化改造,调整都市产业结构,通过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生态规划,改善不同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营造生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使传统山水风貌、历史文化氛围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城市特色得到彰显,提高都市整体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大力发展以金融业、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农业为主体的都市产业。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倡导绿色消费,打造节水、节地、节时、节能、节原材料和节约意识浓厚的资源节约型都市。以温州生态园为城市绿心,由绿心延伸的绿楔与自然山体及河流水系结合;以东海、瓯江、周边森林和外围山体作为绿化背景;利用景山、大罗山的余脉或塘河水系延伸穿越城市,作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隔离;结合各类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各级绿色廊道和城市组团之间的楔状联系绿地;以城市各景观区、景观廊道、景观节点以及景观文化轴为骨架的景观网;以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其绿地为结构的交通网,并和城市水网和滨水空间,共同营造集生态、休闲、交通、景观为一体的都市复合型生态景观网络。

2、建设生态县(市)。

到2007年瑞安市、乐清市、泰顺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要求,文成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永嘉县、洞头县、平阳县、苍南县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要求。到2015年瑞安市、乐清市、永嘉县、洞头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要求。

根据各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切实提高人居质量,力争尽快达到生态县建设标准,并不断完善提升。乐清市、瑞安市要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完善绿地景观系统。平阳县、苍南县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即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永嘉县、洞头县、文成县、泰顺县要在继续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大绿色产业发展力度,打造绿色品牌,多渠道、多方位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工程自身强大的经济驱动力效应,与全市生态建设形成区域的建设格局。

3、创建生态镇(乡)。

20075%的乡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5%的乡镇建成省级生态镇或达到省级生态镇建设标准,30%的乡镇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到201530%的乡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或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标准,50%的乡镇建成省级生态镇或达到省级生态镇建设标准,80 %的乡镇建成为市级生态镇。

按照建设生态市的要求,结合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深化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生态镇(乡)建设规划。特别注意土地、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强化和完善城镇功能。优化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布局,进一步完善能源、交通、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乡镇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合理控制生态乡镇的建设规模,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型城镇、生态农业型城镇、生态旅游型城镇。按照生态化要求建设农民公寓,统一规划布局环境基础设施。鼓励发展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建筑物,积极探索各种生态型居住形式。加强城镇公共绿地建设,开展等工程建设,在城镇郊区,通过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基地等发展,建设生产性绿地,促进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

4、创建生态社区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节庆、广场、家庭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教育、科普和文体活动,促进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建设。大力开展户外环境与户外设置物的整治,提倡庭院绿化、建筑物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进一步净化、绿化和美化社区环境。注重居住、保健、教育、安全和社交、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力推广应用环保建筑材料和生态建筑技术,按照生态住宅标准,建设与我市自然山水风光、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特色的生态住宅小区。

5、创建生态村庄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编制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村庄布局规划和单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节约耕地的生态型村庄。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协调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倡畜禽生态养殖,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整合生态公益林、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富民与生态村庄建设工程,推进农村。按照现代化要求改造和建设农民住房,提高农村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创建,整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五)发展能力建设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重点是加快生态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科学决策和评估机制,加强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撑,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

1、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紧紧围绕战略,建立适应生态市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人口政策、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逐步形成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全面落实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法规、规章。建立和完善生态市实施的监督机制,广泛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建设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等实施的监督检查。政府强化行政监督,人大加强法制监督,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和监督职能,发挥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科学决策和评估机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规划时,要满足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要求。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注重信息共享,实行科学决策。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对生态市建设的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建立生态市建设评估机制,对全市与各县、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开展动态评估。

3、加强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撑。建成创新能力强、机制更活更开放、以多种所有制科研机构为主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加强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瞄准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围绕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结合生态市建设,建设若干重点实验室,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后劲。实施生态市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在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置、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清洁生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重要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和重大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并确定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重点学科建设,加快生态市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组织地对企业法人和经营者进行循环经济的培训。根据生态市建设重大项目需要,通过各种合作途径,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

4、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设包括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环境质量、水土保持、河道水质、地质环境、海洋环境、气象、赤潮等内容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设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建设完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台风、暴雨、暴潮、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以及赤潮、酸雨、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增加预警和防范准备时间,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重大工程

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城镇、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十大领域,组织实施90项工程,总投资约701亿元,占同期GDP总量的2.2%。2003-2007年投资约280亿元(包括已列入工程或近期建设规划的投资约122亿元),占同期GDP总量的3.5%,其中需市财政投入约25.8亿元。2003、2004年市财政投入13.1亿元, 2005、2006、2007年市财政需投入4.1、4.2、4.4亿元。

(一)工程项目

1、生态工业:包括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清洁生产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广、重点行业技改提升5个项目,总投资约87.1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9.2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约0.1亿元。

2、生态农业:包括绿色农(林)产品基地、生态渔业养殖基地、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沃土工程、优势花卉苗木基地、市农业高新区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产品配送网络、节水型农业示范基地9个项目,总投资约23.7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10.6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约0.5亿元。

3、生态旅游:包括生态景区建设、洞头环综合开发、绿色饭店(宾馆)创建、生态旅游宣传和培训4个项目,总投资约48.2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14.2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约0.1亿元。

4、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包括引水工程(水库)建设、千里清水河道整治、珊溪泽雅水库水源水质保洁、城镇(乡)饮用水源保护、中水回用示范基地、土地整理和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高标准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建设、特色林业基地建设、南麂列岛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瓯江口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乐清市属乐清湾海洋环境整治、海岛岸线保护、瓯江口滩涂湿地示范区、无人岛保护和开发、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乐清湾生态养殖和天然苗种场保护、乐清湾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万全平原湿地和飞云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海洋能源利用、农村新能源推广26个项目,总投资约172.0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77.0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约1.6亿元。

5、环境综合整治:包括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整治、主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县城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镇(乡)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市区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城市和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镇(乡)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工程、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工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和在线监测、机动车尾气治理和环保型汽车推广、城市声环境保护、工业固废控制和集中处理13个项目,总投资约93.2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51.1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约3.9亿元。

6、生态城镇:包括温州生态园、中心城区生态景观建设、城镇公园建设、治理、生态墓区建设6个项目,总投资约171.5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40.1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约7.3亿元。

7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包括下山脱贫和生态移民、灵江山海协作区易地扶贫2个项目,总投资约40.3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24.6亿元。

8、生态文化:包括绿色学校创建、绿色社区创建、绿色医院创建、生态教育基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5个项目,总投资约3.3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2.8亿元。

9、生态安全:包括温州城区防洪堤、七都环岛防洪堤、市区沿江水闸移建及加固、标准海塘建设、市区西向排洪、戍浦江治理、城镇防洪排涝、千库保安、地质灾害区治理9个项目,总投资约56.9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47.4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约12.1亿元。

10、科技支撑能力: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测能力建设、森林生态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和赤潮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海洋生态污染应急保障系统、工业污染在线监控系统、景区(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地质洪涝气象等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危险物品等突发性事故应急系统、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等11个项目,总投资约4.8亿元。2003-2007年投资约3.2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约0.3亿元。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分析。

形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的实施,将形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将保障我市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防治、水源地保护等生态市建设的各相关指标得以圆满完成。

改善城市生态景观形象。通过生态城镇工程的实施,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小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为城市居民的休憩提供优美的场所。

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通过生态农业、生态城镇工程的实施,将推动全市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防止和控制农作物污染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并成为我市城市生态系统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提高防洪、抗洪能力。通过城镇骨干水利工程、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工程的实施,平原河网地区通过河道疏浚、塘河治理,将形成顺畅的水上通道和发达的支流连通网络。主城区200年一遇、其余片区100一遇、中心城镇50年一遇的防洪堤建设,将大大提高防洪能力。

提高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和固废污染处理水平。通过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和在线监测、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程的实施,将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能见度,减少交通事故,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工业固废控制和集中处理工程等的实施,将逐步提高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社会效益分析。

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城市与乡村要素在空间上的融合,实现城市与乡村在功能上的互补,创造既能充分利用和享受现代城市生活又具有自然和田园之美的理想家园。在中心城市内部,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和舒适的生活空间。

推动城市文明建设。通过生态文化等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有机地结合,促进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市民的生态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引导市民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从消费型向持续发展型转变;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尊重历史文脉、文化氛围浓厚、地方特色鲜明、生态系统良性的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环境和谐的新型生态市。

提高城市生产、生活、消费品位。通过生态工业工程的实施,将为全面、根本地解决污染,节约能源和资源,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供支持,促进我市产业改变过去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文化工程的实施,将使生态意识、绿色消费观念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居民的环保意识、消费品位和生态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经济效益分析。

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随着生态旅游等工程的实施,我市经济增长的模式将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8.1%增长到2007年的43%,进而增加到2020年的51%,将极大地增强我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同时,随着旅游等绿色产业的高速发展,污染行业的逐步弱化,不仅使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而且也将有利于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提高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清洁生产推广、重点行业技改提升工程的推进,我市单位GDP能耗将从目前的0.75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20年的0.6吨标煤/万元,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保证了我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单位GDP水耗将从目前的146.6立方米/万元下降到2020年的75.6立方米/万元,不仅减少了经济发展的资源代价,而且为我市提供了宝贵的生态用水资源,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市的山水风貌。

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随着十大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市的生态环境将不断改善,将有效地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对人体健康和社会活动的经济损失。

六、保障措施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必须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手段,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规章、完善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公众参与和扩大交流合作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1、强化对生态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生态市建设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对生态市建设的重大事项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地区间的行动。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建立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市建设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年度目标,列入各部门、各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员的任期责任制,实行年度考核。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干部综合考核机制,使考核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向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考评转变。

3、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适时制订出台《温州生态市建设实施意见》、《温州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政策,保证生态市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加快制定温州生态市建设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和江河流域综合管理办法等。进一步研究制订促进清洁生产、耕地集约管理、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节地节水、中水回用、放射性污染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抓紧清理和修订不符合建设生态市要求的政策规章。

4、加强生态市建设的政策引导。对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重要生态项目用地,可以实行行政划拨。继续实施鼓励退耕还林和下山脱贫的优惠政策,加快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的工作进度。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依法征收和管理。

5、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对严重违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等法律法规的重大问题,依法进行处置。加强环境保护司法工作,及时受理环境保护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对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厉查处。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内部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环境、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情况的监察,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力度,通过参政、议政等活动监督检查政府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新闻媒介监督的作用,以保证生态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6、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对生态市建设的组织引导及综合协调,切实解决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从生态市建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

7、探索绿色GDP核算。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市建设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建立并试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把自然资源和生态成本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体系)。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加强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和建立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8、加快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三种补偿机制。一是生态建设区块补偿机制。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实行建设区块补偿方法,对自然保护区块、水源涵养区块、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等进行生态补偿。根据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核算各区块在生态建设中的投入和收益程度,科学评估补偿额度。二是开发性补偿机制。根据谁开发、谁补偿的原则,在矿山、森林等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由开发者支付生态恢复补偿金。三是排污许可交易机制。在全市控制排污总量的目标下,允许节余排污量由各地政府以及企业有偿使用。通过政府财政补贴、财政转移支付、建设区块生态补偿费用划拨、在水价中征收水资源费、拍卖矿业开发权、社会捐助、排污量有偿使用,从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资金等多种渠道,募集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设立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账户管理该资金,并专项用于生态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项目投资或异地发展等生态补偿方式。鼓励处于上下游的区县之间通过协商、协议机制等其他形式开展流域的生态补偿活动,鼓励开展此领域其它可行的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实验活动。

9、建立决策咨询制度。成立生态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制定涉及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依托的建设,设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系统,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生态市建设信息和国内外发展动态,实现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0、组织制定和实施资格并能满足基本要求的企业提供定量补助资金,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11、加大生态市建设的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根据生态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全市财政投入的增加,引导全社会扩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统筹安排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加大对林、草、土地、水资源建设及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为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低耗高效产业,在市本级财政建立专项资金,主要作为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由企业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比较强的生态环保型产业和低耗高效产业。对企业的ISO14000认证、技术改造、中水回用项目、节水节能设备投资等实行适当的财政补贴。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

12、实施有利于生态市建设的经济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市建设的方向流动。编制发布鼓励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先项目目录,并对这类项目提供优惠政策。运用消费政策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倾向。

13、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市建设。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开拓资金筹措渠道和方式(如BOT、TOT、ABS等)。采取拍卖生态建设冠名权的方式募集生态建设资金。采取财政列支、企业赞助、社会各界捐助和国外募集等筹资办法,设立温州市生态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来扶持符合政府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较好、所生产产品市场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同时,相应组建责权利相配套的管理公司。积极申请世界银行、亚行和国内各级各类银行贷款融资、国家专项环境保护基金,安排建设生态建设项目。选择一些环保企业或者生态建设经营实体通过发行股票增加直接融资。

14、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原则改革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投资、建设和运营体制。推广东庄、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成功模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厂网分开的原则,即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公开招标确定投资和运营主体;城镇污水管网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开展污水处理产业化试点,鼓励采取BOT、TOT、委托运营等多种方式建设运营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推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管理。探索建立园区(产业基地)内工业污水治理模式。由环保企业统一建设和运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企业根据排污情况交纳治污费用,实行企业按质付费、集中治污、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有效监管。

15、积极争取、统筹运用上级政府专项资金。完善生态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统筹运用预算内外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积极争取省里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农田基本建设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水土流失治理资金、万里河道整治与小流域治理资金等专项资金,并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运用,对重点生态项目实行倾斜,合理安排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6、保障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编制生态市建设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将生态市建设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工程实施计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完善土地税收政策,生态市建设重大工程优先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并争取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要优先考虑年度投资计划的要求。

17、加大生态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生态市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市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违法违规行为。重视生态建设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开展多形式的生态公益活动,进行全社会特别是面向农村的生态环境教育,大力培养绿色证书人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将生态市建设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内容。

18、建立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市决策与管理的机制。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鼓励民众个人和社会团体对生态市决策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监督批评。建立生态市建设决策与管理信息公布制度和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市的执法监督制度。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对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设立生态环境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鼓励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扩大和保护社会公众享有的环境权益。

19、创建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示范窗口,包括示范单位、示范团体、示范行业、示范区域,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的实践行动,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推广。

20、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服务为主导的投资贸易政策体系。依法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抓紧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国际惯例,及时修订地方政策规章和产业标准。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外商在温州设立生态经济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21、加强与相邻地区交流和合作。拓展与周边地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联合有关地区共同开展污染控制及综合防治工作,开展温台沿海产业带生态环境建设。


附表一:温州生态市建设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

2003年

2007年

2015年

2020年

1

人均GDP

元/人

≥33000

16558

25000

50000

75000

2

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5000

2049

3300

8600

15000

3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11000

5548

7500

14000

21000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4000

16035

23000

42000

59000

5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

≥45

38.1

43

48

51

6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1.4

0.75

0.7

0.65

0.6

7

单位GDP水耗

m3/万元

≤150

146.6

117.4

87.0

75.6

8

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

%

100

0

30.5

100

100

9

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

%

≥20

1.4

3.6

20

20以上




10

森林覆盖率(山区、丘陵、平原综合)

%

60

59.6

60

62

62

11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7

35.7

36

36

36

12

退化土地恢复率

%

≥90

38.5

56.6

90

95

13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

天/年

≥330

361

350

350

350

14

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且城市无超Ⅳ类水体

57.1

100,无劣Ⅴ类水体

100,无超Ⅳ类水体

100,无超Ⅳ类水体

15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100


20

80

100

16

SO2排放强度

kg/万元GDP

<5.0,且不超过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5.7

5.0

3.4

2.7


17

COD排放强度

kg/万元GDP

<5.0,且不超过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8.2

4.8

2.2

2.0


 



18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100

100

19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100

96.2

99

100

100

2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70

37.5(市区)

70(市区)

70

80

60(县城)

21

工业用水重复率

%

≥50

9.4

30

60

70

22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95

71.0

80

95

100

23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80.3(市区)

99(市区)

100

100

(县城)

95(县城)

24

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

%

≥8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98.8,

有危险废物排放

99,

无危险废物排放

99,

无危险废物排放

99,

无危险废物排放

25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

≥11

9.4

10

11

11.5

26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100


80

100

100

27

城市化水平

%

≥55

51.5

55

67

73.5

28

城市气化率

%

≥90

99

99

99.5

99.5

29

城市居民恩格尔指数

%

<40

37.1

32.1

23.9

19.8

30

农村居民恩格尔指数

%

<40

44.7

40

31.9

27.7

31

基尼系数


0.3~0.4


0.3~0.4

0.3~0.4

0.3~0.4

3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30

24.3

30

40

50

33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85

87.8

90

95

98

34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0

74.7

85

90

95


附表二:温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现状

达标情况

1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名列

全国或全省前列

2001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为全国前10

名,2002年因未排名次,03年未排。

达标

2

通过卫生城市验收

未通过

未达标

3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1.5%

2.16%

达标

4

人均GDP>1万元/人

16558万元

达标

5

经济持续增加率高于国家平均增加水平(率)

13.4%

达标

6

人口自然增长率<国家计划指标

9.3

未达标

7

单位GDP能耗<全国平均水平

0.75吨标煤/万元

达标

8

单位GDP水耗<全国平均水平

146.6立方米/万元

达标

9

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全年天数的80%

98.9%

达标

10

集中式引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

99.88%

达标

11

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且市区无超Ⅴ类水体

100%(国控站位),有超V类水体

未达标

12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dB(A)

57.7 dB(A)

达标

13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dB(A)

68.2 dB(A)

达标

14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5%

19.8%

达标

1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

30.8%

未达标

16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70%

37.5%

未达标

17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

96.2%

达标

18

城市气化率>90%

99%

达标

19

城市集中供热率>30%

只考核北方供暖城市


2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

80.3%

达标

21

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70%,且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

98.8%,有工业危险废物排放

未达标

22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90%

100%

达标

23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0%

70.8%

达标

24

城市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位,制定创模规划并分解实施

已落实实施

达标

25

环境保护机构独立建制

全部独立建制

达标

26

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80%

74.7%

未达标

27

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80%

87.8%

达标

28

按期完成总量控制计划

已执行

达标


附表三:温州市生态功能亚区表

生态功能区

序号

编号

生态功

能亚区

区域范围

主导生态功能

保护和发展方向

温中平原生态功能区

1

Ⅰ-1

乐清中北部城镇建设亚区

虹桥、天成、石矾、南岳、蒲岐等乡镇平地及围垦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开展城镇建设、发展生态经济

1、推动人口、产业集聚,以虹桥为中心,集群组团式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2、加强城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港口物流、出口加工业、修造船业及地方特色工业发展,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整治电镀工业污染。

4、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和生态公益林,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2

Ⅰ-2

大都市建设亚区

瓯江流域两岸及飞云江北岸平原地区,包括乐成及以南的乐清,双屿以西鹿城区,瓯海平地,瑞安安阳塘下平地,不包括灵昆的龙湾区,围垦区,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开展城镇建设、发展生态经济

1、建设温州生态园,发挥城市绿心作用。

2、强化城市景观设计,提高人均绿地面积,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

3、治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4、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继续推进塘河治理工程。

5、完善供水系统建设,严禁地下水过量开采。

6、普及生态文化,推动生态社区、绿色企业等绿色单元建设。

3

Ⅰ-3

飞云江流域城镇建设亚区

瑞安不包括安阳的飞云江流域河谷平地,平阳昆阳以北乡镇,围垦区,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开展城镇建设、发展生态经济

1、推动人口、产业集聚,重点建设若干产业支撑能力强的重点镇。

2、严格保护万全水网平原地区,限制村镇建设和工业发展。

3、加强城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乡镇。

4、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治理胶鞋、烂版业等区域性污染。

5、建设生态农业基地。

4

Ⅰ-4

南部城镇建设亚区

鳌江流域苍南平地及平阳萧江、钱仓、鳌江等镇,围垦区,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开展城镇建设、发展生态经济

1、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建设若干产业支撑能力强的地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3、加强城市、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

4、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5、建设生态农业基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温西山地生态功能区

5

Ⅱ-1

楠溪江水源涵养亚区

永嘉上塘以北的大、小楠溪流域乡镇,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生产供养

1、建立楠溪江源头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2、严格保护原生阔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

3、规范并合理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4、积极开展三元堂溪、中塘溪、枫埠诸溪、邵园诸溪、枫林诸溪、古庙溪、五尺溪、下寮溪、鹤盛溪、西源溪、岩坦溪、张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

5、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农业基地建设,规范村镇建设,治理农业农村污染。

6、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建设岩头生态旅游城镇。

6

Ⅱ-2

乐清山地生态抚育亚区

乐清西部、北部山区、半山区,总面积约95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地质地貌保护、生态旅游、生物生产供养

1、加强淡溪、白石、钟前等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实施下山移民,治理农业农村污染。

2、严格按规划建设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防止景观资源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地质遗址。

3、开展东林溪、石坦溪、双峰溪、岩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

4、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农业基地建设,规范村镇建设,治理农业农村污染。

5、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治理大荆、芙蓉等乡镇工业和生活污染。

6、发展生态旅游,适度建设雁荡生态旅游镇。

7

Ⅱ-3

瓯江流域山地生态抚育亚区

永嘉桥头乌牛一带南部乡镇,鹿城及瓯海西部山区,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加快泽雅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加大永嘉西溪、徐岙诸溪、陡门溪、下寮溪、沙头诸溪、菇溪、梅岙诸溪、瓯北诸溪、三江诸溪、乌牛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3、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治理桥头、泽雅等镇工业污染。

4、限制畜禽养殖规模,治理养殖污染,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5、推动生态景观林建设,完善沿路、沿江及城郊山区生态景观林网络。

8

Ⅱ-4

飞云江中游山地生态抚育亚区

瑞安山区、半山区,总面积约75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积极开展南山诸溪、民公诸溪、愚溪、林岙诸溪、潘岱诸溪、桐溪、金河水库、罗南尖诸溪、秀垟水库、三十二溪、林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

2、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林业基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3、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开展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4、合理完善寨寮溪风景区旅游设施,适当建设花岩森林公园,扩大大洋坑自然保护区面积。

9

Ⅱ-5

飞云江鳌江水源涵养亚区

飞云江流域龙湖上游乡镇及鳌江流域麻步,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积极开展文成玉壶诸溪、文成诸溪、泶口诸溪、巨屿诸溪,瑞安祭门溪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

2、保护饮用水源安全。

3、加快江河源头保护区建设,重点完善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原始阔叶丛林和珍稀动物栖息环境,申报森林公园。

4、重点建设罗阳、大峃等重点镇,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限制珊溪、巨屿等城镇建设规模和污染性工业发展。

5、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治理禽畜养殖污染,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6、严禁森林砍伐,适当调整林相结构,提高阔叶林或混交林比重,建设水源涵养林。

10

Ⅱ-6

文成中北山地生态抚育亚区

文成南田、十源、二源、里阳、百丈、富岙、黄坦、西坑、大峃、龙川、樟台等乡镇,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地质地貌保护、生态旅游、生物生产供养

1、加大天顶湖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

2、加大十源、二源、里阳等乡镇封山育林力度。

3、加大农业基地建设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4、完善百丈祭及朱阳九峰旅游设施,发展生态旅游。

11

Ⅱ-7

温南山地生态抚育亚区

平阳鳌江中下游山区,苍南山区及大渔湾、沿浦湾围垦区,泰顺南部山区,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旅游、生物生产供养

1、加强泰顺泗溪、交溪、沙埕港溪,平阳墨城西湾诸溪、凤卧溪、凤巢溪、腾蛟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

2、规范矿产开采,恢复矿山生态,合理布局工业加工点。

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和生态养殖。

4、丰富完善泰顺古廊桥、氡泉、九峰山、滨海玉苍山景区等旅游设施和旅游内涵。

5、完善吴家园、桥墩等水库水源涵养林。

6、加大偏远地区封山育林、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建设。

7、建设环平原地区生态景观林和沿海防护林。


温东海洋岛屿生态功能区


12

Ⅲ-1

乐清湾生物生产供养亚区

乐清湾湿地及海域,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生物生产供养、生物多样性保护

1、建立乐清湾周边地区政府协调管理机制。

2、对陆源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严格管理沿湾排污口。

3、开展海湾污染环境容量和生态养殖容量研究,适度发展生态养殖。

4、加强湾内船舶管理,严禁拆船翻新,控制油类污染。

5、建立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保护红树林和黑嘴鸥等,适度栽培红树林、半红树林。

13

Ⅲ-2

瓯江口临海产业发展亚区

瓯江口地区,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生态工业、港口物流、生态旅游、城镇建设

1、加强各类入海污染源的管理,实施河口污染物浓度和总量控制。

2、积极发展出口加工业、港口物流业、清洁型石化工业和船舶修造业。

3、建设以为主体的洞头海上花园,加快海岛旅游业发展。

4、发展生态养殖业。加强洞头渔场保护,严格执行休渔期和禁渔区制度,逐步恢复海洋生物资源。

14

Ⅲ-3

海洋岛屿生态保护亚区

其它海域及岛屿

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岛地质地貌保护、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加强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2、有效保护利用海岛资源,适当建设铜盘岛风景区,发展海岛生态旅游。

3、严格执行休渔期和禁渔区制度,逐步恢复海洋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养殖。

4、建设渔业资源保护区,开展鱼礁建设、放流增殖等工作,加快海洋资源恢复步伐。

5、加强无人岛的保护和开发。


 

附表四:温州市生态建设区块表

序号

建设区块

区域范围

主导生态功能

辅助生态功能

保护和发展方向

责任单位

1

永嘉楠溪江源头保护区块

永嘉黄南、潘坑、溪下、界坑、大岙、西岙、应坑、岩坦、张溪等九个乡镇,总面积约785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源涵养

1、建立源头保护区,严格保护天然阔叶林。

2、开展生态移民,陡坡地要逐步按规定退耕还林,进行水源涵养林建设。

3、合理建设水利设施,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永嘉县人民政府

2

永嘉楠溪江流域水源涵养区块

永嘉县枫林、岩坦、大若岩、碧莲、巽宅、渠口、花坦、下寮、五尺、表山、东皋、鹤盛、西源、岭头、溪口、鲤溪、昆阳、茗岙、山坑、石染、陡门、沙头等乡镇,总面积约1370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生态旅游、生物生产供养

1、积极开展三元堂溪、中塘溪、枫埠诸溪、邵园诸溪、枫林诸溪、古庙溪、五尺溪、下寮溪、鹤盛溪、西源溪、岩坦溪、张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

2、加快沿江、沿路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3、发展生态农业。

4、发展生态旅游,适度建设岩头生态旅游城镇。

永嘉县人民政府

3

永嘉南部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永嘉瓯江流域的桥头、桥下、西溪、徐岙、陡门、沙头和上塘、瓯北、乌牛山地,总面积约56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加大西溪、徐岙诸溪、陡门溪、下寮溪、沙头诸溪、菇溪、梅岙诸溪、瓯北诸溪、三江诸溪、乌牛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

2、开展退耕还林,推动公益林建设,优化林相结构。

3、开展城郊森林生态景观、生态屏障网络建设。

4、发展生态农业。

5、在桥头适当发展服饰辅料业,桥下发展电子教学仪器设备。

永嘉县人民政府

4

乐清淡溪水库水源涵养区块

乐清淡溪水库集雨地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1、建立多林种、多层次的水源涵养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2、水库除险加固。

乐清市人民政府

5

乐清白石钟前水库水源涵养区块

乐清淡溪水库、钟前水库集雨地区,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1、建立多林种、多层次的生态公益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

2、实施生态移民,治理农业农村污染。

乐清市人民政府

6

乐清西部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乐清大荆、清江、福溪、湖雾、城北、淡溪、雁湖、双峰 、岭底、雁荡、镇安、四都 、白石、仙溪、龙西、芙蓉、智仁,总面积约95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开展东林溪、石坦溪、双峰溪、岩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

2、发展生态农业。

3、按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建设要求,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严格禁止无序开发建设活动。

4、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治理大荆、芙蓉等镇工业污染。

5、适当控制芙蓉镇建设规模,建设雁荡生态旅游镇。

乐清市人民政府

7

鹿城西部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鹿城双潮、临江、岙底和藤桥、上戍、仰义的山地,总面积约135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开展退耕还林,推动公益林建设,优化林相结构。

2、重点建设西洲岛度假区、仰义森林公园及城郊森林生态景观、生态屏障网络。

3、限制污染性工业发展。

鹿城区人民政府

8

瓯海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瓯海泽雅、瞿溪、郭溪、潘桥的山地,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开展退耕还林,推动公益林建设,优化林相结构。

2、重点建设吹台山森林公园,开展城郊森林生态景观、生态屏障网络建设。

瓯海区人民政府

9

瓯海泽雅水库水源涵养区块

瓯海西岸、五凤垟和泽雅镇泽雅水库周边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生态旅游、水土保持

1、加大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力度,建设水源涵养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控制禽畜养殖业规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3、合理建设泽雅风景区,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

瓯海区人民政府

10

瑞安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瑞安不包括东岩、营前的周边山地,总面积约89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积极开展南山诸溪、民公诸溪、愚溪、林岙诸溪、潘岱诸溪、桐溪、金河水库、罗南尖诸溪、秀垟水库、三十二溪、林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

2、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林业基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3、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开展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4、建设寨寮溪风景名胜区,适度开发花岩国家森林公园。

瑞安市人民政府

11

赵山渡水库(瑞安)水源涵养区块

瑞安营前、东益,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生物生产供养、水土保持

1、对祭门溪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

2、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瑞安市人民政府

12

平阳水头城镇建设区块

水头、腾蛟建成区及周边平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整治皮革行业,治理皮革污染。

2、开展城镇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平阳县人民政府

13

平阳北部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平阳鳌江镇上游的大部分乡镇(不包括鳌江水源涵养乡镇)和梅源、梅溪、桃源及鳌江、昆阳、西湾、宋桥、钱仓的山地,总面积约43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积极开展墨城西湾诸溪、凤卧溪、凤巢溪、腾蛟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比例,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2、发展生态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禽畜养殖污染。

3、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开展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平阳县人民政府

14

平阳鳌江水源涵养区块

平阳怀溪、晓坑、山门、维新、南雁、顺溪、吴垟、青街、闹村、朝阳,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生态旅游

1、加大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力度,逐步减少耕地面积,建设生态公益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2、发展生态林业经济。

3、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有序开发利用水利资源。

4、合理建设南雁风景名胜区及南雁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

平阳县人民政府

15

苍南桥墩水库水源涵养区块

苍南桥墩水库及周边重要水源涵养区,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1、建立多林种、多层次的水源涵养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2、加强柳杉毛虫等森林病虫灾害治理。

苍南县人民政府

16

苍南南部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苍南不包括玉苍山森林公园、桥墩水库水源涵养及沿浦湾平原的山地,总面积约89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完善吴家园水库水源涵养林。

2、加大偏远地区封山育林、生态移民力度。

3、合理建设经济林基地。

4、建设环平原地区生态景观林和沿海防护林。

5、完善滨海玉苍山旅游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业。

苍南县人民政府

17

文成大峃城镇建设区块

大峃镇建成区及周边龙川、樟台部分平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积极开展小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文成县人民政府

18

赵山渡水库(文成)水源涵养区块

文成朱雅、金星、东溪、玉壶、上林、里阳、周壤、樟台、泶口、巨屿、龙川、金炉、金垟、平和、周山、双桂、公阳,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生物生产供养、水土保持

1、积极开展文成玉壶诸溪、文成诸溪、泶口诸溪、巨屿诸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

2、合理限制珊溪、巨屿等镇建设规模,限制污染性工业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文成县人民政府

19

珊溪水库(文成)水源涵养区块

文成云湖、珊溪、仰山、桂山等乡镇,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生物生产供养

1、加大水源保护区内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力度,减少人口负荷,完善水源涵养林建设。

2、开展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农业基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文成县人民政府

20

文成中部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文成南田、十源、二源、里阳、百丈、富岙、黄坦、西坑等乡镇,总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水源涵养、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加大天顶湖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

2、加大十源、二源、里阳等乡镇封山育林力度。

3、加大农业基地建设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4、完善百丈祭及朱阳九峰旅游设施,发展生态旅游。

文成县人民政府

21

文成西北自然保护区块

文成石垟、下垟、黄寮,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源涵养、生态旅游

1、申报森林公园,完善旅游设施,发展生态旅游。

2、实施生态移民,逐步减少耕地面积。

3、开展封山育林,保护好以柳杉为代表的树种资源。

4、调整林相结构,建设水源涵养林。

文成县人民政府

22

珊溪水库(泰顺)水源涵养区块

泰顺黄桥、竹里、峰门、司前、碑排、岭北、仙稔、筱村、百丈、包垟、新浦、联云,总面积约580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生物生产供养

1、加大水源保护区内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力度,减少人口负荷,完善水源涵养林建设。

2、优化林相结构,提高生态系统异质性。

3、开展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农业基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4、治理重点乡镇禽畜养殖污染、生活面源污染,限制污染型企业和矿产开采加工。

泰顺县人民政府

23

泰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块

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界定范围,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源涵养、生态旅游

1、严格保护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天然林和黄腹角雉等珍稀野生动物物种。

2、核心区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禁止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

3、缓冲区、外围区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业。

泰顺县人民政府

24

泰顺罗阳城镇建设区块

罗阳镇建成区及周边平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积极开展小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泰顺县人民政府

25

泰顺南部山地自然生态抚育区块

泰顺泗溪、彭溪、雅阳、龟湖 、三魁、仕阳、万排、雪溪、东溪、西旸、垟溪、南院、岭北、翁山、凤垟、横杭、九峰、月湖、峰文、松垟、柳峰、下洪、大安、垟溪,总面积约115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

水源涵养、生态旅游

1、加强泗溪、交溪、沙埕港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

2、规范矿产开采,恢复矿山生态。

3、适当在三魁、月湖、彭溪等地布局工业,主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承接外部无污染型产业转移。

4、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5、丰富完善古廊桥、氡泉、九峰山、古民居等旅游设施和旅游内涵。

泰顺县人民政府

26

温州大都市(乐清)建设区块

乐清沿104国道的虹桥、乐城、柳市、北白象和永嘉乌牛部分地区,以及盐盆山以南围垦区,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加强城市河道治理,建设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2、强化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自然山体,构建城市景观绿化系统,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3、治理电工电器、金属加工等行业污染。

乐清市人民政府

27

乐清产业发展区块

翁垟、象阳、黄华、七里、磐石及乐成、柳市、北白象部分地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主要发展电工电器、仪器仪表、清洁型石化工业、港口物流、出口加工、船舶修造业及相关产业。

2、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建设环境基础设施。

3、治理燃煤电厂污染。

4、依托港口、产业和城镇,建立高效物流体系。

5、整治村庄及部分乡镇建成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乐清市人民政府

28

永嘉上塘城镇建设区块

永嘉上塘建成区及周边河谷平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城区,加快工业小区建设。

2、整治河道,高标准建设防洪堤。

3、完善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永嘉县人民政府

29

温州大都市(永嘉)建设区块

永嘉瓯北沿楠溪江河谷盆地,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新建河口大闸,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

2、完善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永嘉县人民政府

30

永嘉瓯北轻工产业发展区块

瓯北西面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着重发展泵阀及鞋服相关产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高标准建设环保配套设施较为完备的工业园区。

永嘉县人民政府

31

温州大都市(鹿城)建设区块

鹿城区双屿以西(包括七都岛)地域,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强化城市景观设计,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2、继续推进河网治理工程,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3、以七都防洪堤建设为重点,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

4、发展现代服务业。

鹿城区人民政府

32

鹿城轻工产业发展区块

鹿城仰义、双屿、藤桥、上戍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主要发展制鞋、服装、眼镜、打火机、剃须刀等。

2、完善仰义、双屿等地环保基础设施,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治理皮革、电镀行业污染。

3、建设双屿物流园区,建立高效、捷运的物流体系。

4、加快旧村拆建步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鹿城区人民政府

33

温州生态园区块

包括三垟湿地及大罗山麓,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城市环境净化

生态景观、娱乐休闲

1、抚育生态功能,恢复湿地景观。

2、进行旧村整合和生态修复。

3、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

4、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温州市生态园管委会

34

温州大都市(瓯海)建设区块

金丽温高速公路以内区域及丽岙、仙岩平地,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集约利用土地,强化城市景观设计,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2、继续推进河网治理工程,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3、适当限制甬台温沿线丽岙、仙岩等乡镇城镇建设及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的生态廊道用地。

瓯海区人民政府

35

瓯海轻工产业发展区块

瓯海郭溪、瞿溪、潘桥和娄桥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高标准建设潘桥物流园区和一批商品交易市场,建立高效、捷运的流通体系。

2、新建工业区内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主要发展锁具及鞣制革,治理鞣制革业污染。

3、合理规划,有序推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瓯海区人民政府

36

温州大都市(龙湾)建设区块

不包括大罗山麓、灵昆镇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的龙湾区,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加大城市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收集处理系统建设。

2、有效治理合成革、精细化工等行业污染,加快步伐。

3、加强供水系统建设,严禁地下水过量开采。

4、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

5、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

龙湾区人民政府

37

滨海(龙湾)产业发展区块

主要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及海城,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着重发展新兴产业、高新产业、文具、包装印刷、水暖器材等,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2、加大环保、绿化设施建设,进行园区生态化改造。

龙湾区人民政府

38

龙湾滩涂围垦生物生产供养区块

龙湾滨海滩涂围垦区,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

生物生产供养

建设用地预留

1、在滩涂湿地适宜地段适当栽培红树林和半红树林。

2、主要发展生态农业。

3、部分区域可用于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

龙湾区人民政府

39

温州大都市(瑞安)建设区块

瑞安飞云塘下的内陆平原,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城区,强化城市景观设计,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2、配合河网治理,完善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3、治理小熔炼、电镀、胶鞋制造等行业污染。

瑞安市人民政府

40

滨海(瑞安)产业发展区块

塘下滨海平原,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着重发展汽摩配制造业,建设汽摩配园区,适当发展机械及金属制品,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2、加大环保、绿化设施建设,进行园区生态化改造。

瑞安市人民政府

41

飞云江流域(瑞安)产业发展区块

瑞安安阳、飞云滨海地区,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建成以机械装备、高新产业、传统轻工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2、加大环保、绿化设施建设,进行园区生态化改造。

瑞安市人民政府

42

瑞安滩涂围垦生物生产供养区块

瑞安滨海滩涂围垦区(不包括飞云江以南围垦),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

生物生产供养

建设用地预留

1、主要发展生态农业。

2、部分区域可用于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

瑞安市人民政府

43

瑞安马屿城镇建设区块

瑞安马屿、荆谷、梅屿建成区及周边平地,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城区,加快工业小区建设。

2、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3、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

瑞安市人民政府

44

瑞安飞云江河谷平原生物生产供养区块

飞云江中游桐浦、碧山、陶山、曹村、马屿等河谷平原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生物生产供养

水土保持、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1、加强平原河网整治及护岸工程、河网防护林带建设,疏浚河道,提高行洪能力。

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和休闲基地。

3、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

4、严控无序开发占地行为。

瑞安市人民政府

45

飞云江流域(平阳)产业发展区块

平阳宋埠、郑楼昆阳沿104国道一带,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建成以服装服饰、灯具等传统轻工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2、加大环保、绿化设施建设,进行生态园区改造。

平阳县人民政府

46

平阳万全湿地生态保护区块

万全水网湿地,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湿地功能抚育

生物生产供养、水土保持

1、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

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和休闲基地。

3、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

平阳县人民政府

47

平阳滩涂围垦生物生产供养区块

平阳滨海滩涂围垦区(包括瑞安飞云江以南围垦),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

生物生产供养

建设用地预留

1、发展生态农业。

2、局部区域可作为台商投资产业等开发。

平阳县人民政府

48

南部中等城市(平阳)建设区块

平阳昆阳、鳌江、钱仓、萧江部分地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强化城市景观设计,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

2、完善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3、加快城区,提高企业入园率。

平阳县人民政府

49

南部中等城市(苍南)建设区块

苍南龙港,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强化城市景观设计,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

2、完善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3、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治理包装印刷行业污染。

苍南县人民政府

50

鳌江流域(苍南)产业发展区块

沿104国道的灵溪金乡,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加快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主要发展塑料制品业、仪器仪表、包装印刷、石化后加工及精细化工业、家具业等,整体开发,有序推动,形成以轻工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3、结合周边中心城镇,统一规划建设环保基础设施。

苍南县人民政府

51

鳌江流域平原生物生产供养区块

苍南凤池、浦亭的温福高速以西平原,以及金乡、钱库、龙港、宜山、舥艚等乡镇的靠山地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生物生产供养

水土保持

1、加强平原河网整治及护岸工程、河网防护林带建设,疏浚河道,提高行洪能力。

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和休闲基地。

3、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

苍南县人民政府

52

苍南灵溪城镇建设区块

灵溪建成区及周边平地,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全面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建设。

2、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固体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

3、建设工业区,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苍南县人民政府

53

苍南中部城镇建设区块

钱库、金乡、舥艚等乡镇的建成区及周边平地,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统一规划,搞好城镇道路、供水、防洪、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2、全面开展河道整治工程。

3、有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整合工业小区,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苍南县人民政府

54

苍南江南围垦生物生产供养区块

苍南江南滩涂围垦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生物生产供养

建设用地预留

1、主要发展生态农业。

2、局部区域可用于精细化工等产业开发。

苍南县人民政府

55

苍南南部围垦生物生产供养区块

苍南大渔湾、沿浦湾滩涂围垦区,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

生物生产供养

建设用地预留

1、主要发展生态农业。

2、局部区域可作为电力工业等产业开发。

苍南县人民政府

56

瓯江口(龙湾)产业发展区块

灵昆岛及温州浅滩西面部分,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发展新兴产业,适当建设港口设施。

2、建设灵昆度假区。

3、整治村镇环境,发展生态养殖业。

龙湾区人民政府

57

瓯江口(洞头)产业发展区块

温州浅滩东面部分及霓屿、状元岙、小门岛和大门岛西面滩涂及附近山体,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1、主要发展出口加工业、港口物流业、清洁型石化工业、石化原料储运业和船舶修造业。

2、加快大门大陆连桥工程及大陆饮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3、完善大门环境基础设施。

洞头县人民政府

58

洞头北岙城镇建设区块

洞头北岙镇、东屏镇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

休闲娱乐、人居健康环境

1、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高城区绿化率。

2、加快村庄、老城区改造,适度开展城镇建设。

3、加快大陆引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洞头县人民政府

59

乐清西门岛海洋保护区块

西门岛及周边湿地,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生产供养、生态旅游

1、建立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保护红树林和黑嘴鸥等珍稀鸟类,适当栽培移植红树林。

2、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乐清市人民政府

60

平阳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块

南麂列岛及周边海域,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旅游、生物生产供养

1、严格保护贝藻类物种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和良好的海岛生态环境,防止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严禁改变地表形态、景观和植被破坏。

2、核心区禁止开发,人口一律迁移,禁止一切渔业作业,严格限制经济活动。

3、缓冲区内适度进行科学研究、考察、旅游开发、渔业生产等活动,确保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不遭破坏和污染,严格控制新建建筑。

4、外围区适当进行指导性的开发活动,不得损害贝藻类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

平阳县人民政府



附表五:温州生态市建设重大工程表

项目分类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年限

   

本届政府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2003-2007投资

(万元)

2003-2007资金来源

牵头单位

市财政

(万元)

其他资金

(万元)

 

(一)

生态工业

1

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2003-2012

主要包括园区污染集中控制和治理、企业清洁生产推广、废物资源化利用、资源回收利用或梯级利用等。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与园区建设(扩建、改造)同步。

在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平阳县各选择1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主导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实施生态化改造。

300000

20000


20000


市发计委

2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05-2012

对尚未建成或尚不具有规模,但有条件构筑生态工业链和可重复利用资源的园区,选择若干家全面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建设成为新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加快一期启动区生态化改造,提高后续入园企业生态门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清洁生产,依据工业生态原理设计和启动生态园区建设。

150000

10000


10000


市发计委

3

清洁生产推广

2003-2015

在燃煤电厂、鞋革、人造革、纺织印染、电镀、化工、冶炼、塑料制品、汽摩配等重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引导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对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或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6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企业数量达到23个。

6000

1000

400(排污费)

600


市经贸委

4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广

2003-2015

全面开展规模工业企业的ISO14000认证,到2015年,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达到25%以上。

服装、烟具、制笔、人造革、机械、家具、鞋革、汽摩配、塑料制品、化工等行业150家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

15000

1000

150

850

企业投资为主,市财政资金补助。

市环保局

5

重点行业技改提升

2003-2015

针对污染防治和能源消耗重点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重点产品和技术结构,突破行业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取得较大范围的推行和实施规范。

以行业骨干企业技改为突破口,组建规模化、清洁化、环保型的制革、电镀、印染等生产线,加快成熟先进技术的推广,扭转行业技术层次低、污染严重局面。

400000

60000

500

59500

企业投资为主,市财政技改贴息补助。

市经贸委



5




871000

92000

1050

90950




(二)

生态农 


6

绿色农(林)产品基地

2003-2012

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原则,到2012年形成2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达到200个。

建成1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无公害林产品基地(包括省级森林食品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达到100个。

10000

5000

100(林业发展专项资金)

4900

企业投资为主,市财政适当补贴。

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7

生态渔业养殖基地

2003-2015

对浅海养殖、滩涂养殖、特种水产养殖、淡水养殖开展环境的适宜性评价,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藻类养殖和围塘健康养殖,在有条件的浅海地区建设人工鱼礁,在各县(市、区)渔业区建立100个生态养殖基地。

在洞头和南麂、北麂建设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规模达到600口;在洞头竹屿、虎头屿和东策岛一带、南麂海域和苍南七星列岛建设人工鱼礁;建成20个生态养殖基地。

20000

6000

1000(海洋渔业专项扶持资金)

5000

企业投资为主,市财政适当补贴。

市海洋与渔业局

8

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控制和治理

2003-2010

综合整治温瑞塘河和飞云江流域畜禽业,推行生态养殖园区和基地模式,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完成温瑞塘河两岸规模养殖场全面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各县(市、区)建设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中心和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一批畜禽废物处理中心,逐步扩大沼气利用的试点规模,防止养殖污废直排内河。

8000

6500


6500

市场化运作,自求平衡。

市农业局

9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2003-2012

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体系,提高监测有害生物能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提高农用地膜回收率,推广可降解、易回收农用地膜,推行秸秆还田。到2012年,合理施用农药的农田比例达到95%,推广降解型农地膜面积10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95%。


低毒低残留农药年平均应用面积300万亩次,农地膜回收率达到95%,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0%。

21000

8000

1000

7000


市农业局

10

沃土工程

2003-2012

大力发展有机肥,推广经济绿肥和秸秆综合利用,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到2012年达到200万亩次/年。

推广应用有机肥110万亩次/年。

2000

800


800


市农业局

11

优势花卉苗木基地

2003-2010

建设以丽岙、茶山、仙岩、马屿、陶山、仙溪以及西部高山地区等乡镇为重点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花卉苗木优势产区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

建成丽岙花卉产销中心,以104国道沿线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带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乐清仙溪、大荆形成1.5万亩规模,文成、泰顺形成1.2万亩规模。

16000

13000

300(林业发展资金)

12700

社会性资金为主,市财政适当补助。

市林业局

12

市农业高新区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基地

2003-2012

建设一个中心、两个研究所、十二个研发中心,成为我市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

全面完成园区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孵化器)项目建设,启动都市农业教育基地建设。

100000

47000

1000(已投入)

46000

企业投资为主,政府主要是基础设施配套投入。

市农业高新区管委会

13

绿色农产品配送网络

2003-2012

到2012年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和区域中心城镇建设100个以上绿色农产品配送点(中心),形成绿色连锁品牌10家以上。

在全市农业产区建成10个绿色农产品直销配送中心,以绿色食品为龙头的连锁店铺品牌达到3家以上。

20000

5000

200

4800


市农业局市发计委

14

节水型农业示范基地

2003-

2015

在优势农业产区结合种植业调整方向和设施农业建设,在花卉园艺、茶叶、蔬菜、水果、林特种植方面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在潘桥农业高新区和蔬菜、花卉、大棚杨梅、大棚葡萄等设施农业基地以及各县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节水农业项目和技术。

40000

15000

1000(副食品发展资金)

14000


市农业局


9




237000

106300

4600

101700



(三)

生态旅游

15 14

生态景区建设

2003-2015

重点建设和完善文成百丈漈-飞云湖景区、岩门大峡谷景区、楠溪江-雁荡山景区、南雁景区、寨寮溪景区、桐溪湖景区、铜盘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完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个省级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续建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合理设置垃圾容器和投放点,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餐饮油烟废气治理。合理开发乌岩岭、铜铃山、石羊、玉苍山、西雁、花岩、集云山、天关山等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

400000

100000

600(旅游景点建设资金)

99400

社会资金为主,积极吸引外资参与。部分项目已经列入工程。

市建设局

市林业局

16 15

洞头环综合开发

2003-2010

建设环成为绿色环保、风光秀丽的城市旅游休闲基地。

建设洞头峡跨海大桥(西堤),全面开发景区,完善景区交通基础设施。

80000

40000


40000


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

17 16

绿色饭店(宾馆)创建

2003-2007

实施饭店的生态化工程,建设若干生态度假村等项目,到2007年全市20家饭店通过绿色饭店认定。


1000

1000


1000


市旅游局

18 17

生态旅游宣传和培训

2003-2007

拍摄生态记录片,举办大型的宣传促销活动、建设生态旅游网站、编写生态旅游手册,开展生态导游培训课程,在景区所在地宣传生态旅游知识。


1000

1000

500

500

旅游宣传促销资金

市旅游局



4




482000

142000

1100

140900




(四)

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

19 19

引水工程(水库)建设

2003-2020

在瓯江流域、飞云江流域、鳌江流域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设水库和引水工程,建设洞头陆域引水工程,缓解不同地区供需水不平衡的局面,远期从滩坑引水作为温州远景水源的补充。

完成珊溪供水配套工程市区子工程、平阳城区片子工程,顺溪水利枢纽工程、洞头(温州)陆域引水工程南片一期,建设玉林水库、挺南水库、肇山水库、黄坦坑水库等。开展洞头北片陆域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

372000

160000


160000

部分项目已经列入工程。股权转让温州水务集团,市区子工程项目市场化运作。

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

20 21

千里清水河道整治

2003-2015

对全市主要河道进行疏浚、拓宽、护岸、筑堰、清障、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到2015年,完成以温瑞塘河为主体的河道综合整治,其中温瑞塘河治理主河道及护岸33.85公里,实现。

在完成截污的基础上推进温瑞塘河主河道治理13公里,柳虹平原河道治理30公里,瑞平塘河主河道治理25.25公里,陶山平原河网河道治理72公里、天井洋涝区河道治理59公里等。

600000

200000

10000

190000

部分项目已经列入工程。市财政安排资金用于规划前期费用,工程建设资金应由塘河两岸土地整理开发来解决。

市水利局温瑞塘河整治指挥部

21 23

珊溪、泽雅水库水源水质保洁

2003-2012

加强水源地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治理水源地的生产和生活污染物,实行全程的水质保洁监管。

完成文成珊溪库区、泽雅库区居民点环境治理,石材加工点的污染治理,建设水库上游生活、生产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等。

20000

10000


10000

市、县、业主单位共同负担,具体数额待定。

瑞安市、文成县、泰顺县、瓯海区人民政府

22 24

城镇(乡)饮用水源保护

2003-2012

完善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除珊溪水库、泽雅水库),新建一批合格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

控制水源区经济活动和污染排放,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污水和固废收集和集中处理设施,严格保护制度。

10000

5000


5000


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

23 25

中水回用示范基地

2005-2015

建设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系统、居民区和公共建筑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绿地浇灌的中水利用系统。

开展前期工作。

60000

30

30


经规划论证后实施。

市市政园林局

24 37

土地整理和复垦

2003-2010

挖掘已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的潜力,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和对工矿生产建设中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150000

80000

300

79700

省下达指标土地整理40万亩,其中建成标准农田30万亩。市财政以奖代补300万元。

市国土资源局

25

小流域综合治理

2003-2010

以水土保持、兴建塘坎、整治河道、兴建引水灌溉工程为重点,对41条溪流进行小流域综合整治。

基本完成41小流域的综合整治。

110000

90000

500

89500

市财政以奖代补500万。

市水利局

26 2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03-2007

综合治理坡耕地、荒坡、疏林地、沟壑等,加强对废弃土地的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到2007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平方公里。


72000

72000

500

71500

市财政以奖代补500万。

市水利局


27 29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2003-2010

关闭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区、交通干线两侧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矿山,并对露天开采矿山的采空区、边坡进行稳定性治理和植被恢复。

完成41个废弃矿山治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60%以上。

40000

24000

3300(采矿权转让收入)

20700

矿山出让金、矿山废弃土地治理后出让金、林业、水利等部门先期征收的各项费用、各级政府的区域治理资金等平衡。

市国土资源局


28 30

生态公益林建设

2003-2010

建成飞云江、鳌江、楠溪江、大荆溪、清江等主要水源涵养区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295万亩,在全市现有7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周围500米范围或第一山脊范围内建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库区防护林45万亩。到2010年建成生态公益林350万亩。

完成100万亩天然阔叶林保护和生态恢复,对现有林相较好的中亚热带天然林进行封山护林,对现有天然残次林记性封山育林、人工补植等,逐步提高郁闭度和林分质量。完成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抛荒坡耕地、珊溪水库库区为重点的10万亩退耕还林。

30000

16500

400(林业发展资金)

16100


市林业局


29 31

高标准平原绿化

2003-2007

在龙湾、瓯海、乐清、瑞安、平阳等5个县(市、区)的平原农区,按照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建设农田林网、江河林带、机耕路林带,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以上,村庄绿化率达25%以上。


2000

2000

200(林业发展资金)

1800


市林业局


30 33

绿色通道建设

2003-2010

建成绕城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线等主要交通干线的绿色通道,建设瓯江、飞云江、敖江等300公里生态景观公益林带以及370公里大陆沿海海岸景观防护林基干林带。

重要交通干线两侧4.6万亩山体绿化和交通干线两侧绿化。

6000

3700

250(林业发展资金)

3450


市林业局、市交通局


31 34

特色林业基地建设

2003-2015

建设森林食品生产基地、木竹制品加工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用材林生产基地等,到2015年面积达到100万亩。

建设瑞安、平阳、苍南10万亩马蹄笋基地,永嘉、文成、泰顺、苍南10万亩毛竹笋用林基地和加工基地,永嘉、文成、泰顺10万亩柿子、板栗基地;建设经济速生林30万亩;建设森林公园;建设丽岙花卉产销中心和高山花卉基地;建设以黑熊、梅花鹿为重点的野生动物驯养加工基地。

5000

2000


2000

本届政府任务已经完成。

市林业局


32 35

南麂列岛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

2004-2010

以保护贝藻类和典型海岸地貌为主,在保护区外围适度开发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生态监测站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海洋生态科教基地和海洋博物馆。

实施保护区功能区界标识和资源管护设施建设,建设海洋生物苗种繁育中心,建设人工鱼礁,建设海水综合利用和风能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和固废弃物回收与处理系统,建设海岛道路。

48000

30000


30000

以民营性质的平阳雨田集团为投资主体,综合进行海岛的生态保护和项目开发。

平阳县人民政府



33 36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

2005-2010

开展全市范围的海洋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掌握目前我市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我市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前期工作。

1000

260

60

200


市海洋

与渔业局


34 37

瓯江口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006-2020

对瓯江口两岸的工业、港口、造船、城镇排海污染物实行浓度与总量双控制度,对电厂排海冷却水温度实行控制;在港口、码头、运输船舶中安装油水分离器和废油回收装置;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对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和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建设,逐步予以调整和迁移;治理近岸海域的养殖污染,对于已开发的围垦种养殖区,通过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逐步修复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

开展前期工作。

12000

100

100



市政府牵头,市海洋与渔业局、环保局为主,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


35 38

乐清市属乐清湾海洋环境整治

2005-2015

开展陆域入海污染物源、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海上运输、海洋旅游、海水养殖与海湾生境本底调查,研究制定入海污染物控制实施方案,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与海域功能区划管理,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治理入海的陆域污染,采取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

确定乐清湾主要污染物种类,调查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污染物入海量监测,确定海域纳污容量。治理陆域污染,开展生态养殖和清江上游环保工程建设。

30000

3000


3000


乐清市人民政府


36 39

海岛岸线保护

2003-2015

逐步取消海岛沿岸功能保护区和景区的低坝高网养殖,严格乱挖海砂、采石、爆破等破坏岸线资源的活动,禁止违章的岸边建筑和设施。

逐步取消洞头海中湖景区沿岸的低坝高网养殖,恢复治理被破坏的包括港口等的重点岸线资源,进行领海基点海岛岸线的监视保护。

3000

600


600


市海洋

与渔业局


37 40

瓯江口滩涂湿地示范区

2005-2015

保护以黑嘴鸥为重点的水、涉禽栖息地和滩涂湿地自然生态景观;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立滩涂湿地生态工程建设示范区;适度开发湿地观鸟等生态旅游项目;开展各项科学研究。

开展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

3000

60

60


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市海洋

与渔业局


38 42

无人岛保护和开发

2003-2015

加强保护和综合开发无人岛的生态资源,在风能利用、潮汐能利用、人工鱼礁、渔业放流增殖和相应的休闲渔业方面深入挖掘潜力,形成从周围海域到岛体的垂直开发理念。

做好全市无人岛的功能区划,确定海岛利用功能。开发洞头、瑞安、平阳、苍南、乐清无人岛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人工鱼礁及休闲渔业配套设施,并积极开发风能与潮流、潮汐能。

10000

3000

100

2900

以社会资金为主,市财政资金引导。

市海洋

与渔业局


39 4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3-2015

建立和完善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保护体系,新建和扩建楠溪江源头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全面加强管理体系、资源监测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建设。

加强对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以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我国特产珍禽黄腹角雉为主;建立楠溪江源头自然保护区;新建包括文成黄寮、石羊等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坚决取缔自然保护(小)区、风景名胜区内各种破坏自然资源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

20000

2000

200(林业发展专项资金)

1800


市林业局



40 44

乐清湾生态养殖和天然苗种场保护

2006-2012

研究乐清湾水交换特征和营养物质运移机制,确定主要养殖品种能量消耗和物质供需平衡;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及养殖容量评估、养殖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调控技术;评价海湾养殖容量,确定养殖开发规模,推广立体生态综合养殖;制定海洋生物天然苗种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规划,建立海洋生物天然苗种场保护区。


3000

1000


1000


乐清市人民政府


41 45

乐清湾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005-2010

调查乐清湾滨海湿地现状,制定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滨海湿地监测、保护、管理体系,开展湿地的科学研究,整治与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栽培扩植红树林,建设全国纬度最北的红树林保护区;建立黑嘴鸥等鸟类保护区。


4000

2000


2000


乐清市人民政府


42 46

万全平原湿地和飞云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005-2010

加强对万全平原湿地保护区、飞云江河口湿地保护区的保护,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规范周边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防治生产生活污染。

全面治理整顿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污染基本得到遏制。

1000

500


500


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


43 48

海洋能源利用

2003-2012

利用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建设若干个新能源利用示范工程。

建设洞头四岛风能发电场4.6万KW、苍南风能发电厂二期4.8万KW和南麂风能发电厂。开展洞头风电场二期等工程前期工作。

100000

60000


60000

社会资金,实行产业化经营。

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


44 49

农村新能源推广

2004-2012

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发电取热、小水电、风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全市农村推广使用和建设相关生活、生产设施。

逐步扩大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新能源的试点规模。在条件成熟的乡村,结合生态农业和农村卫生工程建设沼气池和专用管道,逐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民用能水平。

8000

2000

100

1900


市农业局




26




1720000

769750

16100

753650




(五)环境综合整治

45 50

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整治

2003-2007

全面治理平阳水头制革基地、全市电镀行业、鹿城制革业、涂村工业区、龙湾合成革行业、浦州拉丝业、瓯海泽雅废塑料洗涤业、三垟湿地保护区、瑞安塘下小熔炼业、乐清柳市废旧线缆行业、芙蓉钻头业、永嘉桥头纽扣业、平阳烂版业、苍南布角料褪色业、卤制食品业、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成革行业、龙湾不锈钢酸洗业、瓯海慈湖废塑料洗涤业污染。实现重点区域、行业内所有企业三废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区域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要求。


100000

100000

200

99800

市财政以奖代补200万。

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


46 51

主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2003-2020

建设完善主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市区中心片、西片、东片、鹿城特色园区片、仙岩丽岙片污水收集系统、瓯北污水处理厂、七都岛、灵昆岛、七里污水处理厂等及其配套污水管网,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215万吨/日。

建设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和滨海大道、瓯海大道、机场大道主干管,建设状元片沿江滨路和南片至中心片污水处理厂的干管,建设灰桥污水泵站。西片建设四条污水主干管和西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完善中心片集污管网。建设瓯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开工建设鹿城特色园区片污水处理厂。建设若干个组团式污水处理系统和园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使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日以上,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

200000

60000

38500

21500

其他资金包括6500万的中央国债补助,15000万的国债转贷资金。已列入工程和近期建设规划。

市市政园林局


47 52

县城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2004-2012

建设各县(市)县城(建成区)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到2012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建设瑞安市污水处理厂、乐清市污水处理厂一期、永嘉上塘污水处理厂、灵溪污水处理厂一期、文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泰顺城关污水处理厂、洞头县城污水处理厂及相应集污管网。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

140000

95000


95000

项目先期建设暂以县财政投资为主,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部分项目已列入工程。

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


48 53

镇(乡)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2003-2015

考虑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合理建设镇(乡)污水处理厂,兼顾发展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沼气净化池等多种形式、多种技术的污水处理设施,远期达到城镇污水管普及率85%以上,污水处理率80%以上。

建设楠溪江污水处理厂、平阳北港污水处理厂、龙港污水处理厂、平阳水头中后污水处理厂、溪头南污水处理厂、钱库-金乡污水处理厂、珊溪污水处理厂、黄坦污水处理厂、玉壶污水处理厂等及其配套集污管网。

200000

80000


80000

部分项目已列入工程和近期建设规划。

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


49 54

市区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

2003-2007

综合治理杨府山垃圾填埋场和卧旗山垃圾填埋场,主要有垃圾外运消纳、防渗层技术处理和覆盖层绿化美化等工程内容。


16000

16000


16000

工程建设资金应由治理后土地出让来平衡。

市市政园林局



50 55

城市和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

2003-2010

在市区和各县(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和现有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工程,完善建成区垃圾收集系统,改善垃圾运输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建设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瑞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乐清垃圾焚烧发电厂、苍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昆鳌垃圾焚烧发电厂、瓯北垃圾焚烧发电厂,洞头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文成、泰顺等一批垃圾无害化改造工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县城达到95%。

100000

80000


80000

垃圾焚烧发电工程以社会资金为主,实施产业化经营。部分项目已列入工程和近期建设规划。

市市政园林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51 56

镇(乡)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

2003-2012

考虑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或无害化填埋场,建设和完善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逐步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远期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基本建成镇(乡)垃圾收集系统,改造和扩建一批垃圾填埋场,结合,建立一批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点。

30000

10000


10000

市财政资金已含在专项补助中。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2 57

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工程

2005-2010

建设危险废弃物集中填埋场,总库容设计规模为12万立方米,使用年限为18年。

建成一期规模4万立方米,使用年限为6年。

32000

17000

300

16700

已列入近期建设规划。市场化运作项目,市财政安排前期资金300万元。

市环保局


53 58

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工程

2004-2005

建设温州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年处理能力3600吨,对城市医疗废物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2000

2000


2000

已列入近期建设规划。市场化运作,收费解决。

市环保局


54 59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和在线监测

2004-2010

对全市燃煤电厂实施废气脱硫和在线监测,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环保要求。重点建设温州电厂一期、二期、三期、浙能电厂燃煤烟气脱硫和在线监测系统。

建设温州电厂一期、二期烟气脱硫和在线监测系统。

60000

45000


45000

已列入近期建设规划。

市环保局


55 60

机动车尾气治理和环保型汽车推广

2005-2015

对全市机动车进行尾气排放达标治理,逐步推广环保型公共车,在出租营运车中引进燃气装备。

严格机动车尾气达标装置安装,强制报废尾气处理装置落后的机动车,推广尾气排放标准高的汽车消费观念,开展燃气环保型汽车的前期研究,争取在出租车行业试点一批。

40000

2000


2000


市公安局、市环保局



56 61

城市声环境保护

2003-2010

加强对机动车声源管理,禁止拖拉机和简易机动车进城,搬迁居住区内与生活无关的噪声污染行业和设施,加强对居民区附近娱乐场所的噪声污染治理,有条件的交通干道实行禁鸣喇叭措施,加快和巩固噪声达标区建设。

加强对机动车声源管理,清理整顿、搬迁在生活小区内的金属切割加工、拉丝等行业,对居民区附近娱乐场所的噪声分贝实行监察,要求达到相关噪声控制标准。

1500

1000


1000


市环保局


57 62

工业固废控制和集中处理

2003-2010

控制工业固废产生量,建立城镇工业固废集中处理场和收集系统,按照危险程度实行对工业固废实施分类处理。开展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开发和研究,特别是提高炉渣、粉煤灰、尾矿、冶炼废渣综合利用。


10000

3000


3000


市环保局




13




931500

511000

39000

472000




(六)生态城镇

58 63

温州生态园

2003-2015

在大罗山-三垟建设占地130平方公里集生态调节、生态教育、绿色人居、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生态园区,并达到国家示范区要求。

依据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完成所有污染企业的外迁或集中治理。

837700

113000

10000

103000

已列入工程和近期建设规划。市财政安排资本金1亿元,其余由管委会引资自我平衡。

市生态

园管委会


59 64

中心城区生态景观建设

2003-2012

以温州生态园为核心,结合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建设生态廊道和城市交通绿色通道、城市景区和公园,营造集生态、休闲、交通、景观于一体的温州市城市生态景观,构筑的有机整体。

建设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风景林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建设汇昌河水上公园、温州乐园、中央公园、翠微公园、江心西园、龙湾河泥湾公园等,建设滨水空间景观,新增绿地225万平方米,市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0平方米。

500000

150000

60000

90000

部分项目已经列入工程。资金由土地出让收入来解决,市财政安排59393万元。

市市政园林局


60 65

城镇公园建设

2001-2015

加快城镇绿化,到2007年每个县(市)县城有城市中心公园。2015年争取在建成区的主要街区建有一座公园。注重发挥公园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普教育阵地的作用。

建设乐清中心公园、瑞安万松山公园、隆山公园、烟墩山公园、塘下凤凰山公园、昆阳城北公园、上塘鹅浦公园、瓯北滨江公园、洞头新城海滨公园、泰顺罗阳中心公园和其他镇级公园,提高城镇公共绿地面积。

300000

100000


100000

部分项目已经列入工程

各县(市)人民政府


61 66


2003-2007

通过道路建设、四旁绿化、改厕、改水、路面亮化等措施,对1830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按照的要求,建设111个高标准的示范村。


20000

20000

3000

17000


市农办


62 67

治理

2003-2007

推广绿色殡葬,建设生态墓区,严格控制在温州生态园、沿公路、铁路、航运河道和耕地区、开发区、住宅区、保护区、风景区的范围内新建坟墓。到2007年治理率达到90%。


4700

4700


4700


市民政局



















63 68

生态墓区建设

2004-2015

全面推行生态葬法,实施绿色殡葬,倡导骨灰处理多样化,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争取到2005年兴建104座公益性生态墓区,力争80%的村开展生态葬法;到2015年,全市兴建234座生态墓区,全面普及生态墓葬。

建成一批公益性生态墓区。

52700

13000


13000

由社会力量筹资解决。

市民政局



6




1715100

400700

73000

327700



(七)

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

64 69

下山脱贫和生态移民

2003-2012

对地处重要生态功能区、偏远山区、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实施下山移民,引导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乡村整体搬迁。把下山移民新区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有机结合,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建设安置下山移民基础设施,全市共下山移民约10.1万人,其中文成2.5万人、泰顺1.8万人、永嘉2.5万人、平阳1.1万人、苍南2.2万人。

250000

150000


150000

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补助为主,补助额度0.5万元/人,补助人数待定。

市扶贫办

65 70

灵江山海协作区易地扶贫

2003-2012

在鳌江流域中心,建成温州欠发达地区易地脱贫的示范区,预计可容纳下山移民5-10万人。

建设用地2.41平方公里,其中移民拆迁安置点建设用地0.29平方公里,扶贫工业开发建设用地2.12平方公里,开展各类扶贫项目。

153000

96000


96000

县财政资金来源:基础设施费返还、土地出让。

苍南县人民政府



2




403000

246000

0

246000




(八)

生态文化

66 80

绿色学校创建

2003-2007

建立绿色学校评选制度,在中学、小学(幼儿园)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创建54所以上省级绿色学校。


1000

1000


1000


市教育局

67 81

绿色社区创建

2003-2007

结合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在全市择优选择一批社区,创建绿色社区,省级绿色社区数量达到40个。


8000

8000


8000


市环保局

68 82

绿色医院创建

2003-2007

以打造绿色医疗环境、优化绿色服务模式、拓展绿色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打造绿色医院,省级绿色医院数量达到12个。


3500

3500


3500


市卫生局

69 83

生态教育基地

2003-2012

增建市级环境教育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市本级三个区和各县(市、区)共建成11个以上生态教育基地。

市区续建农业高新区科普教育基地、温州绿色乐园二期等,3个以上县(市)建成包括海洋博物馆、森林博物馆等形式的生态教育基地。

15000

10000


10000


市环保局

70 84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2003-2007

建设200个特色文化村和文化艺术之家,建设,年全市60%以上乡镇建设成省市级。


5000

5000


5000


市文化局



5




32500

27500

0

27500



(九)

生态安全

71

温州城区防洪堤

2003-2010

按百年一遇标准建设卧旗山至杨府山煤气码头全长15.7公里的城市防洪堤。

完成二期,三期建设过半。

114000

99700


99700

已列入工程或近期建设规划。纳入指挥部资金平衡。

市水利局

72

七都环岛防洪堤

2003-2006

防洪标准由现状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全长14.8公里。


46000

46000

46000


已列入工程或近期建设规划。七都1000亩土地转让金。

鹿城区人民政府

73

市区沿江水闸移建及加固

2003-2007

外移浦州、状元、黎明、灰桥水闸,新建兰田水闸,扩建城东水闸,加固东平水库、岩门水闸。


14000

14000

1550

12450

已列入工程或近期建设规划。黎明、灰桥水闸资金由市财政安排。

市水利局

74

标准海塘建设

2003-2007

在沿海乡镇建设标准海塘,小城市和中心城镇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一般建制镇达到20年一遇标准。


20000

20000


20000

已列入工程或近期建设规划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5

市区西向排洪

2003-2008

全长6.26公里,设计排水量350m3/秒,由梅屿大河、梅屿排洪隧道、卧旗大河、卧旗水闸组成。

完成主体工程。

75000

75000

72000

3000(省水利厅)

已列入工程或近期建设规划。建设资金由征地1000亩来平衡。

市水利局

76

戍浦江治理

2003-2007

包括戍浦江河口大闸和河道拓宽、驳坎。水闸总净宽50米,流量1020立方米/秒,河道全长约10公里,河道拓宽至90-130米。


25000

25000


25000

已列入工程或近期建设规划。市发展公司出资2/3,鹿城区出资1/3。

市水利局

77

城镇防洪排涝

2003-2010

包括乐清市城市防洪、瑞安市城市防洪、永嘉县城市防洪、平阳县城市防洪、苍南县城市防洪、鳌江北港段干流整治、瓯海三溪片防洪等,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基本完成主体工程。

240000

160000


160000

已列入工程或近期建设规划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8

千库保安

2003-2007

对全市120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达到。


31000

31000

1000

30000


市水利局

79

地质灾害区治理

2003-2007

重点勘察与治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重点地质灾害点22处,建立和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


3700

3700


3700

财政资金已经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安排。

市国土资源局


9




568700

474400

120550

353850



(十)科技支撑能力

80 85

水土保持监测

2003-2007

建设水土流失试验观测设施,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管理和传输等设备;建成健全水土保持数据库,开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培训技术人员,建立高素质的监测技术队伍。


800

800

50

750


市水利局

81 86


2003-2010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提高环境污染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整合环保、农业、土地、林业、海洋、水利等行业的监测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全市生态环境监测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若干实验室,初步建成信息库。

2000

1000

500

500


市环保局

82 87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测能力建设

2003-2007

建成温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成对农残土址、肉禽品激素残留检测省级认证。


10000

10000

520

9480

农业局职能的未用款

市农业局

83 88

森林生态安全保障

2003-2010

建设林火监测、防火隔离带体系和森林消防队伍,建成以监测和预测预报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体系,严防主要危险性病虫害(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

建成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完善防火隔离带体系,加强森林消防装备和人员配备。

3000

2000

100

1900


市林业局

84 91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和赤潮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2004-2010

在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全市海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赤潮预警预报系统,加强赤潮的监视与监测,扩大赤潮监控点,筹建多功能的赤潮监测分析化验室,建设预警联网系统。

在乐清、洞头、龙湾、瑞安、平阳和苍南各建设1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组成全市监测和预报网络,扩大赤潮监控点,实施定期分析会议制度,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5000

2000

250

1750


市海洋与渔业局

85 92

海洋生态污染应急保障系统

2006-2009

建设全市溢油、海上化学危险品泄漏等重大海洋生态污损事故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应急反应预案;建设1个应急反应设备储备站;建设2个港口油污水接受处理站。

开展前期工作。

3000

2000

50

1950


市海事局、市海洋与渔业局

86 93

工业污染在线监控系统

2003-2012

对所有县级以上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在线监控,实行长效管理和总量控制。到2012年完成300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控建设。

建成200家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控。

20000

12000


12000


市环保局

87 94

景区(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2005-2007

在重点景区(包括森林公园)配备专人负责信息分析和反馈,掌握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1000

1000


1000


市建设局

市林业局

88 95

地质、洪涝、气象等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2003-2010

建设全市范围的地质、洪涝、气象等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初步建成联网的预警预报系统。

1000

500

500



市国土资源局

市水利局

市气象局

89 96

危险物品等突发性事故应急系统

2005-2010

建成危险物品等突发性事故应急系统。

建成市本级应急系统。

1000

500

500



市环保局

90 97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系统

2005-2010

建成包括非典、艾滋病在内的城市疾病、疫情突发性事故应急系统。

建成市本级应急系统。

1000

100

100



市卫生局



11




47800

31900

2570

29330





 


共计90


700.9

亿元

280.2

亿元

25.8

亿元

254.4

亿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